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本文从语义和使用两方面概括分析了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亲属称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国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民族宗法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2.
韦丁榛 《考试周刊》2012,(45):151-152
称谓是最能够体现种族文化、地域特色及时代背景的语言形式之一。其中亲属称谓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世系宗族文化的沉淀.更是体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将汉语亲属称谓和英、日、越等语言进行对比,就亲属称谓作为教学内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琪 《文教资料》2010,(36):32-33
英汉称谓语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方面存在差异,这与中西方在宗族观念、群体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生活中,作为人际称谓的亲属称谓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好好地研究。比较、分析、归纳中日的亲属称谓特点,从家族构造、血缘关系、宗族观念、伦理观念等方面,探讨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为中日两国在亲属称谓中反映出来的群体文化心理、风俗民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侯丽香  艾桂琴 《考试周刊》2011,(28):117-118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介绍了英汉称谓语的异同,进而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以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6.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成书于秦末汉初的<尔雅>列专章"释亲"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来解释古代的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选取几组亲属称谓古今对比来窥见古代文化一斑.  相似文献   

7.
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面称、泛化、派生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国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民族宗法关系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8.
赵铮 《考试周刊》2011,(71):31-33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英汉称谓的差异,进而从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和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产生中西方称谓语差别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谈女书中的亲属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书亲属称谓系统的基础已是比较成熟规整的父系宗族体制。其特点在于不用“侄”字,而代之以“孙”字:“女甥”(即外甥)所指范围宽泛,包括姊妹、姑、姨舅、女儿四系;妻室娘家亲属称谓较特殊,与夫方兄弟相对应。同时,这个称谓系统中的一些词语,颇具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的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本文主要运用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两组常用的亲属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讨论其内部所蕴涵的性别差异、血统关系、宗族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讯息,给我们浅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和心理,让我们从中去窥见古代,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描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哥们儿”称呼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及其使用原因。“哥们儿”一词,是亲属称谓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它遵循了血缘亲属间的亲近原则,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化在宗族观念,生育观念和礼貌观念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这种称谓语的"不对等"现象在翻译中造成很大的问题。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使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多元化,能够很好地解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简要描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哥们儿”称呼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及其使用原因。“哥们儿”一词,是亲属称谓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它遵循了血缘亲属间的亲近原则,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希 《文教资料》2013,(7):58-60
称谓语系统在人类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且与民族文化联系密切。本文通过对阿、汉称谓语中的亲属称谓,特别是姻亲称谓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文化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探寻阿、汉两个民族不同的婚姻观和宗族观。  相似文献   

15.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因为不同的亲属称谓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只有搞清楚中国与英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汉英亲属称谓的特点,我们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亲属称谓,进而提高我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认同观念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自我/本族依靠对差异性的感知以区别他人/他族,通过认同行为加强对自我/本族的认可。个人的身份认同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进行不同的身份认同转换。对贵州省平坝区天龙屯堡郑氏宗族的考察发现,字辈谱在屯堡人的身份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从血缘、历史记忆、亲属称谓构筑起宗族、族群以及成员三个维度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以表示人们的血缘关系、亲疏关系及姻亲关系.从历时语言学视角分析,汉英社会变革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词义扩展促使亲属称谓产生多种变体.借助亲属称谓构成的诸多词语可以表示特定身份、可以指称特殊的社会阶层或职业,甚至可以扩展延用到非人的事物.汉英亲属称谓因此失去原有含义而被赋予新义.  相似文献   

19.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亲属称谓是其中的一种.拟亲属称谓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方式.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得出:随着宗法观念的淡薄,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方式有弱化的趋势.拟亲属称谓是汉语对称表达方式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固原方言中汉族和回族的亲属称谓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差异,即亲属称谓的方法不同、亲属称谓的数量不同及亲属称谓的对象不同.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通过对固原方言中回族和汉族亲属称谓的差异对比,可以从侧面更多地了解两个民族共存区域内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