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矛盾的立体性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没有如是提法,但在他们的论著中有这样的思想。他们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念来揭示世界,阐述事物,事实上就是这一思想的表现,恩格斯在《反社林论·概论》指出: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对立体性世界就作了概略勾勒;又说:事物的矛盾应“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去考察,“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又“以时间、空间为存在方式”。在此,恩格斯又  相似文献   

2.
施启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一文,对“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命题提出种种诘难。其实,施先生误解了这一命题。所谓“宇宙统一于信息”,不过是说宇宙统一于物质的属性,这一命题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同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宇宙“统一于信息”与“统一于物质”这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前一命题以后一命题为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后一命题的具体化,它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互联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为全息统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全息论正是把中国某种古典思想嫁接到现代科学发展之树上而出现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清代初期的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对于文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认真研究叶燮的形象思维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形象思维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在《原诗》中。叶燮明确肯定,文学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他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所触而发宣之,必有克肖其自然者,为至文以立极。”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不是说明事物的道理,而是表达事物的情状。  相似文献   

4.
同一论略     
绝对地说,个体事物不可能与自身同一,因为它要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化。但随时而变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又具有稳定性。且稳中有变、变中有同的个体能相对准确地呈现于思维之中。若在思维中将事物的时空差异以及性质上的变化等因素抽象掉,就能实现事物与自身同一。同一是合理观念。没有它,存在就不能有效言说。逻辑学的同一律可以视为形而上学的同一命题的极简。  相似文献   

5.
所谓“想当然”,即凭主观想象推断事物本该如此,应当怎样……是贬义词。其实,任何科研都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就必有主观,史学尤甚,故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说。想象被证明了,就是创新,被否定了,则多了一个“想当然”。命题要创新,就攀了“想当然”之缘份。说这些,并不是为“想当然”开脱,而是想指出“想当然”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想了“当然”还不知其含有主观因素。弄出个可以不“想当然”的“想当然”。望文生义便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无论考生还是教师,几乎都众口一词:难。何以如此?冷静地想,这固然有高考命题变化的原因,然而,考生未能适应这个“变”,也未始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变”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变”多年以道德观、价值观取向的话题内容(“诚信”、“心灵的选择”)为有关思想方法(“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探究,二是“变”多年单一而内蕴明朗、确定的话题为复合而内蕴多元、不明朗、不确定的话题。试以“心灵的选择”与之比较,便不难发现这种变化。“心灵的选择”只有一个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发展到晋宋之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象,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所说的:“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刘勰的这段话指出了晋宋之际诗歌创作的两个变化特征,一是内容上的变化,即类似玄言诗的谈庄老思想的内容渐渐减少,而山水诗开始兴盛。二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化,出现了对偶中显文采,新奇上竞才华,注重对客观事物和景色的描绘的现象。刘勰的这个意见,既指明了我国山水诗兴盛的情况,又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西汉的大儒,为《公羊》学派,汉武帝当政时,应贤良对策,上“天人三策”,在策中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命题。对于这一命题,论者都说是形而上学,而在“文化大革命”以后,首先有严北溟提出,这个命题实还包括“天变,道亦变”的反命题,从而否定其为形而上学的论断。自此以后,附和这一说的纷至沓来,角度虽或不同,其归趋却是同一的。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实有打破禁区的用意,就这一点来说,无疑是值得欣幸的。不过,如作为学术问题来对待,则还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探讨。对这样的观点,我曾写过两篇文章,提出商榷的意见,但总觉言犹未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通过对一块相貌极丑而科学价值很高的陨石,先被冷落、后经专家发现被视为珍宝的记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对此,我颇有异议。丑石在文中不过是象征性事物。对于丑石来说,它的丑是外在的,而它的美则是内在的。说它丑之极是可以的,说它美之极也无可非议,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罢了。但是,丑之极并非美之极。不能说,发现了丑石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论畋猎"管理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四个方面:"清道而行,犹戒衔橛"就是格外谨慎;"以瓦为之,必不漏矣"就是防患未然;"甚须折衷,从容讽谏"就是处事得当;"偶属尘昏,自今为诫"就是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2.
许多方言词中“猫”字共有 14类隐实示虚趣难词。从唐代始 ,连续到近当代 ,词例大增 ,而且有系列性。“猫儿匿”仅是其中的一个。这类词语的理据是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易于误看成比喻 ,王志尧对“猫儿匿”新释也是如此。只有从语言和文化的大背景即从谐音趣难词的新释才能确解  相似文献   

13.
王鹏运于尊体格之外亦重声律。他认为词为声学,由声而得韵,南渡之后,乐谱失传,声亡而韵始严,因此他高度评价戈载与万树整饬韵律之功。另一方面,王鹏运又认为韵本休文小学之书,反对以日益细密的韵法约束创作,认为词韵宜宽,从而对方音押韵持许可的态度,并且针对戈载擅改韵律,绳检古人的作法予以严厉挞伐。王鹏运守声律而不泥声律,在实际创作中主张自运,往往不受羁縻。晚清之际,王氏能克服常派之弊,比兴寄托之外亦不轻忽音律形式,真正做到体格与声律并重。他的声律论是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王拯与端木埰的熏染?⑶乙云涮岢蒲茉谕砬宕侍巢斯惴憾钤兜挠跋臁?  相似文献   

14.
“九天”说是扬雄以玄为本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扬雄哲学思想乃至文学思想的形成在整体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文必艰深”论则是扬雄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自宋人苏轼对之作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历代批评家大都对它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很少有人从扬雄思想的整体特征出发对之作认真的分析,更没有人把“九天”说与“文必艰深”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笔者认为扬雄“文必艰深”论本是建立在“九天”说的基础上,并与尚文的时代审美追求相一致,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并非一无是处,以往学者们对它的全面否定是不尽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17.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18.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20.
儒家她者是在中国宗法父权的压抑基础上,结合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有关她者的概念提出的。现实世界及文学文本中的儒家她者遭受着卑劣的身体与百无聊赖的精神之双重折磨。儒家她者的形成原因在于:历史制度的无情吞噬。非合理社会的助纣为虐,无以抗拒的命运捉弄,反抗无效之后的被动沦落以及女性心甘情愿的跳入。要走出儒家她者的人生困境,既需要宗法父权制造者对权力的放弃,也需要主体人格先行者的积极救助,更需要儒家她者自身的觉醒,从而实现救赎及自我救赎儒家她者的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