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你的QQ号是什么?”“唉,你说×班×××是不是个靓妹呢?”“嘿,放学后咱们到××网吧去玩反恐精英吧?”“哥儿们,咱们吃麻辣烫吧?”您知道吗?这些是我们学生平常的话语,他们在想什么呢?人的思想是人脑思维的产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思想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行为总是同一定的思想联系的。一般说来,看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反映了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思想表现行为,行为反映了思想。因此,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学生外在行为去把握学生内在的思想。当今社会人们都知道最苦的是…  相似文献   

2.
有位教师教“一个数乘以分数”时,出示数学十一册4页的准备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求3桶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 求1/2桶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1/2; 求3/4桶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然后,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说:  相似文献   

3.
[题目]某校有100个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平均成绩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成绩是60分,女生平均成绩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分析与解]根据“某校有100个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平均成绩是63分”可以求出100个学生的总分是63×100=6300(分)。假设男生成绩也是平均70分,那么100个学生的总分是70×100=7000(分),这样就比实际的总分多了7000-6300=700(分),为什么会多出700分呢?这是因为男生实际的平均分是60分,假设成70分,这样,每一个男生就比原来多算了70-60=10分,700里面有多少个10就有多少个男生,因此,男…  相似文献   

4.
《尚书·旅獒》中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只差一筐而没有成功,便前功尽弃。这是谁造成的呢?孔子回答说:“是自己。”从韩信的事例来看,成,萧何有举荐之功;败,萧何也有谋划之力。然而,无论是举荐还是谋划都只是外在的因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韩信自己。因此,严格说来,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是“成也韩信,败也韩信”,即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平时,常有些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基础差,不听话,学习不刻苦等,但他们却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是自己讲课水平不高吗?是师生关系不融洽吗?是自己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记忆里,教育和科技一直是政协的热门话题,每年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和科技部分,无不关注有加。刚参加政协的头十年,就是这样,连一个标点都不轻易放过,片言只语,也要反复捉摸,意见提得具体极了:“重要”宜改为“很重要”或“极重要”,光“重要”两个字怎能体现党和政府的重视呢?“要求有关部门’也欠稳妥,“有关部门”是哪些部门?教育科技是全民工程,还能有“无关部门吗?再者,篇幅也不够分量,谈科教的共×××字(真的有人数了),而去年是多少字储如此类,等等,等等。书生议政,大抵如此。也许真起了作用:“重…  相似文献   

6.
2000年全国高考首次用“以××为重点”来考查“扩展语句”。在平时的练习中,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以××为重点”,因而常常出错。   例: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 30个字。 (2000年全国卷第 25题 )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练习过程中有同学这样回答 (以第一句为例 ):在毕业典礼上,我们班的同学们唱出心底的歌声。我们说这个答案是在扩展,但是没有以“歌声”为重点。到底怎样解读这个“以××为重点”呢 ?有两个方法:一是在“歌声”前加定…  相似文献   

7.
学生:老师,对于议论文,我们有时不知道从何写起才好,比如“由×××想到的”“从×××说起”这样一类议论文。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老师:首先当然是审题。你说的这类文题,是属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而要写好这类议论文,首先要求切入点明确,这样道理才容易说得清楚明白,议论才能有的放矢,深刻透彻。题目中的“×××(一事)”应该选择你最想写、最熟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学生:老师,我的切入点是“从一道做不出的数学题说起”,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做呢?老师:这就是第二步———立意,也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以你说的这…  相似文献   

8.
有个初中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在同一个运算式中,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位老师说:“这是国务院规定的。”笔者也碰到过一些小学数学老师问过这个问题。“先乘除后加减”是一条运算规定,这个规定是否合理,小学生存有疑虑,如何向他们通俗易懂地解释呢?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举这样一个例子:小张有15元,买了3本故事书,每本4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算式:15-4×3。怎么算呢?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都知道是3,因为他们知道手里还剩3元。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可以发现先算4×3=12,再算15-12=3。但如果先算15-4=11…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作业、考试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检查完才上交,迫于要求大部分学生也会“奉旨行事”,“XXX同学,作业检查了吗?”“检查了。”“都对了吗?”“对了。”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教师心中自然打一问号。等到批改作业时,错误却是何其的多,也经常听到老师们边改边埋怨:“这么简单的题目也错了。”“这些题目不知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是错了?”学生拿到批改的作业及时纠正的习惯又是如何的呢?笔者曾调查过学生作业情况。  相似文献   

10.
走进当前校园,发现学生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平时哼唱的歌曲基本上不是老师教唱的歌曲,也不是儿童歌曲,而是《两只蝴蝶》、《不怕不怕》、《霍元甲》等流行歌曲。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才艺比赛时,他们唱的基本上也是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中学生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流行音乐能否进入课堂呢?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新闻奖     
号外,号外,2002年校园新闻奖已经评出来喽!大家快来看啊。最让人后悔的新闻:★★★★★物理测验有两套试卷供我们挑选。老师说:“想得高分的选A卷,挑战自己的选B卷。”结果只有3个同学选做B卷。试卷发下来后,老师说其实A、B卷难度差不多,但选做B卷者勇气可嘉,可得20分加分。淼亚点评:勇气不是万能的,没有勇气是万万不能的。最跨越时空的新闻:★★★★××中学举行了戏剧文化节,很多主题别出心裁———从孔子到周杰伦,时间跨越几千年,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展示了他们颇有才艺的另一面。詹悦点评:想像力是没有界限的。…  相似文献   

12.
近段时间,赏识教育热起来。教师表扬学生多,批评学生少。为了突出表扬,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啪啪啪”一起鼓掌表扬。更有甚者,教师一说“表扬他”,学生就齐刷刷地有节奏地喊:“×××,你真棒!”或者“你真行,向你学!”这种全班性的表扬,老师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对发言的同学也许有很大的鼓励,但却不利于其它同学发展创新能力。认为他回答得不好的同学也一定要鼓掌吗?长此以往,学生不用独立思考,不用自己判断,老师叫怎么做便怎么做,学生还有什么独特感受、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可言呢?我们的做法是否真…  相似文献   

13.
听课有感     
在一次观摩教学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公鸡脸红了》一课。当指导学生用“帮助”一词造句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要想别人帮助你,你就要在平时多帮助别人!”真是一语惊四座!这个学生的造句与许多学生“××帮助××干什么”的句式不同。一句话中用了两个“帮助”,且是个复句,确实不同寻常。可是,这句话中又明显地暴露了这个学生的某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少听课老师交头接耳,为教课的青年老师担忧:如何做到既不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恰如其分地帮助这个学生端正认识呢?  相似文献   

14.
对于职校、技校毕业生来说,如何走好求职第一步呢?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一些求职者的调查结果总结,认为写求职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写出收信人的真实姓名。有些人误以为直呼某人姓名为不尊重他人,其实没有姓名更不礼貌。例如写上“尊敬的主任先生”,对于“主任”来说,不知是谁该看的信,因为“主任”往往不只一位。对于普通办事员来说,就有一种“既然你写给主任们,那就让主任们去看”的下意识反映,这样你的求职信只能受人冷落了。在写信时最好称×××先生或×××经理、×××主任等。2、避免套话、空话和大话。没有什么比在…  相似文献   

15.
怎样对待学生“告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因而每天都要“受理”许多起各种各样的“案件”。而这些“案件”处理得是否合理,是否得体,事关老师的威信,也事关集体状态是否良好,更事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故而万万不能掉以轻心。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告状”呢? 巧用暗示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其情节并不严重,但若养成习惯则后果令人担忧,教师当然要加以制止,并发动学生互相监督。 有一次,一位学生“告状”说:“××同学做作业不专心,在…  相似文献   

16.
谈“说”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往往会发现:凡写人物对活,多用“××说”。这反映了学生词汇贫乏,也说明平时教学中没有教给学生“说”的表述方法。要使学生明白,表述“说”这一意思的,除了“明说”(写明“说”)之外,还  相似文献   

17.
苗苗 《良师》2003,(12)
“盈亏”问题应用题,如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若根据题中的“相差”关系,往往可以发现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例1把铅笔分给若干个学生,若每人分3支则余7支;若每人分5支则少9支。问铅笔有多少支?学生有多少人?解:因为每个学生多给铅笔5-3=2(支),铅笔总数相差7+9=16(支)。所以学生人数16÷2=8人,铅笔支数为3×8+7=31(支)或5×8-9=31(支)。规律一:有余加不足,除以每人分物之差,得人数。例2有练习本若干,分给许多学生,若每人分8本则差105本;若每人分5本则差…  相似文献   

18.
有些应用题的解法是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直到问题解决。这种方法就叫做倒推法。[例1]一个数加上8,乘以8,减去8,除以8,结果还是8。这个数是多少?分析与解从最后结果“8”逐步逆推。假设这个数没有除以8时应是多少?没有减去8时是多少?没有乘以8时又是多少?不加上8又应是多少?依次逆推。列得算式:(8×8+8)÷8-8=1。答:这个数是1。[例2]在做一道加法题时,小马虎把个位上的5看作3,把十位上的6看作9,结果得出的和是210。问正确答案应是多少?分析与解小马虎把个位上的5看…  相似文献   

1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应用题教学只有经过学生独立地思考,才能正确地解答。如教学“有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给它四周糊标签,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做标签?”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三种解答方法:①(20×16+20×10+16×10)×2-20×16×2.②20×10×2÷16×10×2.③(20×2+16×2)×10.方法③是种新颖解法,这位学生不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算理的思维定势影响,而是把要糊上标签的长方体的面展开,得到一张长方形纸,只需…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下午刚放学,我就看见小丰站在办公室外。“有事吗?”“老师,您能选我当小组长吗?”看着孩子期待的目光,我微笑着说:“只要你有进步,老师和同学就会选你的。”“是吗?”选不选小丰当小组长呢?我感到左右为难。小丰以前可不是一个乖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劣迹斑斑”,可最近他的进步确实很大。但他离小组长的标准确实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语文期末考试全班最差。这样的孩子能服众吗?改选的日子终于到了。一进教室,我就看见小丰带着自信的微笑端坐在位子上。“我选×××”、“我选××”。被推荐的学生嘴角挂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