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滴水     
一滴水想在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那里寻找自我。因为他常听其他的一滴水谈起这件事,说只有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才最了解一滴水。啊……一看见这个“啊”字,一滴水知道他找到的是诗人。“啊,一滴水里也闪耀着太阳的光辉。”这话多好,一滴水有那么大的本事,太阳的光辉!多么伟大的一滴水啊!一滴水感叹自我的时候也用上了“啊”字。当一滴水想到自己也是太阳的时候,他有了一种天才的悲哀:天上那个太阳也太骄傲了,好像世界上只有它一个太阳,不,还有一个呢,还有“闪耀太阳光辉的一滴水”。为了让太阳尽早地知道这一点,一滴水早早地…  相似文献   

2.
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丽云  孙利 《教育探索》2003,(12):21-23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的视角探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这些原因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业上产生失败感,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人均收入较少,办学经费短缺,因而学业困难和无经济支持也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谁是辍学的主要对象目前,在广大农村初中,辍学现象日益严重,这已成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中亟待解决的 难点与重点。商水县教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学生辍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是家庭经济困难,无能力就学;二是受招生“并轨”及就业形势的影响,新的“读书无 用论 ”有所抬头;三是学习成绩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经过认真研究,商水县教委认为 ,原来 的初中教育也是拔尖教育,升入初中的学生成绩都是比较好的。随着“普九”的实 现,小学 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大大增加了初中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的比例。这些学生因为 学…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使其“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虽说适龄儿童、少年已经接受了义务教育,但“接受”并不等于“完成”。目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辍学人数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主要有:1. 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当地人民政府没有真正采取切实可行的制止辍学的有效措施,而单靠学校去控管,实为“杯水车薪”。加之学校对于辍学者既不能打,又不敢罚,只靠家访、劝导,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致使学生辍而又辍。2. 学校对教和学的工…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辍学的新特点及原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教育的投入加大,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物质帮助,但仍然有不少学生离开优雅的学习环境而辍学。当前,学生辍学的重点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在初中阶段,初一流失生较少,初二流失生逐渐多,初三上学期达到高峰。辍学问题反复性强,有些学生经多次家访等工作,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仍然会辍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涵子是一个活泼、聪慧的15岁少女,谁见了她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曾经转过7次学仍无法适应学校正常学习生活,而最终辍学的“问题孩子”。通过涵子和陪同她来做咨询的母亲的倾诉,我大体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在校中小学生就学心理的动态监测,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就学心理状况的全程测控,有助于对全部在校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对有辍学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从而将新时期“控辍保学”工作重点前移,由辍学后的救治性强制劝返转变为辍学前的预防性心理干预,由“控辍”转向“保学”,以“保学”控“辍学”,最终达成零失学、零辍学、“一个都不能少”的义务教育目标和留得住、学得好、人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辍学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它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整个辍学行为过程当中,辍学者本人并不是绝对的“无辜者”和“受害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辍学者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现状在诸多辍学现象背后难辞其咎;家庭和社会因素更是促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9.
花木兰是继刘兰芝之后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并且这一艺术形象也菜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光辉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期待     
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有一句话特别震撼人的心灵:“不良儿童乃失败教师的象征。”它让我联想到今天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少年儿童辍学原因的统计中,“厌学”已超过“贫困”而上升至第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一滴水想在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那里寻找自我。因为他常听其它的一滴水谈起这件事,说只有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才最了解一滴水。啊……一看见这个“啊”字,一滴水知道它找到的是诗人。“啊,一滴水里也闪耀着太阳的光辉。”这话多好,一滴水有那么大的本事,太阳的光辉!多么伟大的一滴水啊,一滴水感叹自我的时候也用上了“啊”字。当一滴水想到自己也是太阳的时候,他有了一种天才般的悲哀:天上那个太阳也太骄傲了,好像世界上只有它一个太阳,不,还有一个呢,还有“闪耀太阳光辉的一滴水”。为了让太阳  相似文献   

12.
师话实说     
徐珊 《大学时代》2003,(1):28-29
个性时下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有个性的老师。个性一词含义丰富,但大抵也不过以下三种:最有生命力的个性是学识突出。鲁迅上课,把讲义一丢——“态度冷静而又充满热情,语言朴素而又娓娓动听,无论是评论历史,或是分析社会,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论是当时在别的地方难以听到的”(冯至)。学识渊博即便技巧不济也无伤大雅,沈从文初次上课,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消息传出后,有人说:“沈从文上课,半小时讲不出一句话。”这议论传到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作…  相似文献   

13.
当心!祸不单行人们常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生这种现象:在遇上倒霉的事情后,常常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祸不单行的情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心理学上,将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或者一个人接触了客观事物之后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4.
韵芝 《中文自修》2006,(12):23-23
韩寒曾对我说过:“倘若这样,就玩完了。”怀着对读书失败的殷忧和恐惧,以及他内心的向往,在《三重门》里写了他想和Sushan一起考北大。 之后的辍学是幸运,抑或不幸?从他《三重门》的热卖始,以及读者们对他的热爱都是无与伦比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韩寒,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的少年,以及他叛逆的性格,但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生辍学: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策的视角探寻农村学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时发现,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教育的“升学转化”模式以及农村“剩余知识分子”的存在,使农村学生在学习上难以避免挫败感,因学业失败而辍学是农村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这句至理名言,我在读了《丁肇中传》之后,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十分严重,特别是我们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均在10%以上,有的乡镇、学校高达20%,一个学校就有一、二百名学生流失,一个县市辍学生人数多到四、五千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还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为了寻求控制初中学生辍学的有效办法,笔者走访了部分辍学学生、学生家长和有关教师,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杜悦 《云南教育》2014,(10):31-33
导读:花样年华的女生辍学,年富力强的教师饱受抑郁症折磨,无法正常上课……在相关讲座中,记者了解到许多令人震惊又让人感到遗憾的案例。相关专家说:“抑郁症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病,与感冒一样普遍……”抑郁症时下,在世界范围内已被视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涛 《教学月刊》2000,(7):72-72
最近,继“你吃了没有”、“上网了没有”之后,又一个相同句式的问候语“你O了没有”时髦而流行。尤其在媒介圈子里,熟悉网络的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跳槽到了网络界,都有了这“O”那“O”的头衔。常用的几个“O”的术语有: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的教育方法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对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这是对的。但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它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如果你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到这一个之后,就会停止对其他答案的追求,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想像力、创造力。“这不合逻辑”。逻辑是创造性思考的重要工具。但是,每当我们想到一个新意,自己或者他人就会运用以往的种种逻辑思维来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此加以分析。而结果往往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