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经验的一种有力的凝聚和重要表达。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与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现代文学叙事始终贯穿民族—国家这一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人、家、国关系形成了新的表述,并且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不断的重构。与此同时,“家族小说”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人、家、国的关系的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2.
世界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不仅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新文艺运动热情支持与宣传,对现代作家作品深入关注。他在编译、研究现代作家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批评原则以及独到深刻的个人洞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着珍贵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基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和现实需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于面对深刻的社会转型与空前的民族危机,因此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作品数量十分丰富,这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和重要内涵。论述现代文学课程中家国情怀表现最突出的现代启蒙思潮、五四诗歌创作以及抗战文学,旨在更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两个维度上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那种反封建传统,向往民主,追求理想的激进思想和行为,推动了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文学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与留学英美的学生注重文学形式的探索不同,留日学生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和唯美两种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家族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代表文献"家范"的形成及内容的梳理,考察其对作为同一文化层面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把握现代小说作品所演绎的传统家范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仍具有的某种脐血关系。  相似文献   

7.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8.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家族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代表文献"家范"的形成及内容的梳理,考察其对作为同一文化层面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把握现代小说作品所演绎的传统家范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仍具有的某种脐血关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赵树理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但二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都扮演了克里斯玛的形象。鲁迅是创世性的文化英雄,使得陷入困境的文化重新恢复了活力和创造性;赵树理是道德恒守者,弥合了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之间的罅隙。这种差异是源自于二人写作重心的差异,鲁迅坚持作者重心型写作,赵树理则恪守读者重心型写作。  相似文献   

11.
陈国恩先生的新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在探讨异域文化和民族传统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双重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流变、文学思潮与作家创作、宗教意识与艺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前人没有涉及或挖掘不够深入的论题上,见解新颖独到,结论令人信服,研究扎实,论证充分。既具有强烈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又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实通达的学术风格,应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是它的非理性和原始性,即以湘西原始性为 核心,融合了传统儒道释思想的非理性精神。沈从文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新的民族性格。沈 从文的小说创作还客观上呈现了中国由不同民族间的紧张对峙走向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过 程,以及新的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新民族性格的塑造,在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找到 了合理的和最后的归宿。沈从文小说在故事、时间因素的利用,客观化和象征的追求等方面,为 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沈从文小说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 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对新国民形象的呼唤也从未停止过。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作家在对家族生活的思考中将"家"与国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贯穿了这样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对家族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总结了新国民的特质及其形成条件,进而参与到新国家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给当代中国设计的是全新的观代性社会化蓝图,现代民族国家的艺政策建构实践,才是邓小平艺理论最有生命力的所在。只有提升到化哲学的抽象理性层面,才能真正认清中国新时期艺政策的巨大历史性转变的特点及其深远的化意义,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艺政策思想的化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查尔斯·泰勒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勒认为,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人建构自我认同的来源不仅仅单独从家庭、国家或单一社会而来,不同的社会文化同时成为个人自我认同的来源,而这使个人有机会、有能力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社会价值。这导致了现代民主政治中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疏离。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社群民主过程有助于构建多元自治的社群,并拉近国家与公民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