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表面上是西方理论和中国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却是中国海派学者和本土学者对西方理论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问题,由此滋生出两种不同的症结.海派学者的要害在于"据外律中"并亦步亦趋于西方的学术话题,忽略了西方理论的"效度"问题.本土学者的要害在于"食土不化",因无视西方图书馆学业已取得的现实成就以及一些公认的学术规范、研究准则而缺乏理论"深度".以一种专业程度很低的方式从事研究,导致大量低水平高重复、只见材料而缺乏理论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越"拿来"走向原创——中国当代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中国图书馆学研究长期受制于西方的技术图书馆学、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这三大话语类型。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技术、科学和人文信念有其深刻的社会传统和认识论背景。而传统和背景是不能直接"拿来"的,这也许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在学舌西方时总是不得要领的主要原因。中国学者应该"知耻而后勇",超越"拿来",走向原创性的学术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阐述了全球化或现代化进程并不支持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元论图书馆学模式,中国学者应该在"拿来"的同时,增强学术输出意识,为"和而不同"的世界图书馆学贡献自己的心智.作者认为,输出必须基于传统文化血脉和民族身份立场,在西方话语的"他者镜像"中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优秀成果,以消弭在输出时可能遭遇的情绪和学理上的双重抵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学术谱系以知识传承的方式助推科学发展。研究知识传承特征,探索学术谱系传承模式及其学术产出影响效能,为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LDA主题模型,以遗传学领域谈家桢为核心的学术谱系成员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该谱系成员的研究主题进行抽取,借鉴生物学"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根据主题相似度将谱系成员划分为"遗传学者"变异学者"和"非遗传非变异学者",并对三种学者的学术绩效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分析结果表明,谈家桢学术谱系内"遗传学者"和"变异学者"的学术绩效相对较高;"非遗传非变异学者"的数量占比最多,但学术绩效相对较低;"遗传学者"与"变异学者"在不同主题下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一如 《新闻爱好者》2011,(14):154-155
《百家讲坛》栏目在电视媒体中首推"平民化"学术视角,"平民化"的学术赋予了大众传媒丰腴的血肉之躯,媒体为学术的"平民化"提供了宽口径的快速通道。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火"了,主讲学者"火"了;另一方面,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学者名声毁誉参半,媒体功效屡遭质疑,学术与传媒的关系必须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文化为媒,通过对西学书籍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把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宗教介绍给中国,从而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学习与阅读西方科技文化的热潮。在这个西学思潮中,不仅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读者与学者,也对明末乃至后来的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钟舒 《新闻前哨》2013,(2):29-30
2012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十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这届会议汇集了当今中国在舆论监督领域的学界、业界及法律界知名学者和专家,对当前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研讨。十八大后的中国舆论监督格局展望童兵(复旦大学书院院长,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西方民主"三权分立"基础上的第四种权力,这一词  相似文献   

9.
徐颖 《中国出版》2013,(15):54-58
学术是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运隆替的象征,学术风气的正邪也往往成为世道人心的缩影。[1]学术不端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便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在当时并不是研究的焦点。随着方舟子打假热潮的来临,以"新语丝"和"学术批判"为代表的网络学术打假的兴起,学者的学术论文被指造假、抄袭或者是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其中不乏国内著名的院士、高校学者和教授。一时间,国内学者的学术道德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学术图书为什么外国出版社不愿意出版、外国人看不懂?笔者认为,翻译质量、翻译经费是出版"瓶颈",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是根本问题。目前,中国学者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比较困难。外国出版社总是觉得我们学者的学术观点不是主流观点、学术研究不够严谨,表述方式也与西方学者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我们丧失了在世界学术界中的话语权。上述原因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图书翻译出来了,而读者看不懂,被告知翻译质量有问题。于是要求由外国学者修改译稿,  相似文献   

11.
索引运动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索引运动的发生 中国的索引学,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但是理论和实践都很薄弱。晚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学术思潮的传入,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开始建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亟需改革。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学术效率的门径备受学者们的重视。西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楠 《今传媒》2015,(3):63-64
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消费文化时深受西方批判性研究体系的影响,也主要采取批判取向,体现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脱节,如果直接挪用西方学者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的误区。只有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历史化,了解其不同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逻辑线索,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台港比较文学研究一直是大陆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优势,台港学者可以较之内地学者更迅速、更直接地摸到西方学术思潮的脉搏。他们中大多数人曾长期游学海外,受过良好的西方文学研究的训练,诸熟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成果,因此这些学者在西方理论的汲取和运用上都能有所发现,作出了不容忽视的成绩。吸收、借鉴这一部分研究成果不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近期出版的由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和四川联合大学曹顺庆合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一书,正是实践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媒介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被提出,显示出研究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进行整合的努力,意味着批判理论研究新路数的开创。"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学术语境下被倡导,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折射的结果,也显示出一种研究思路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朱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宾四先生在论及朱熹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追求时曾将其概述为"内外合一,本末兼尽,精粗俱举,体用皆备"。这样的学术追求,使得朱熹在多种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学术成就,美学即是朱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探朱熹美学的学者很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邹其昌博士的《朱熹诗经  相似文献   

18.
张宁是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其首部著作《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以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中国上海的"三跑"运动展开研究.张宁以"转译"的概念来展现东西方的文化交锋,分析异国事物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此书超越了学术专著中常见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对象,其对于相关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上海的体育史、文化史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冑 《传媒》2021,(13)
千载以来传统儒学研究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但随着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学者为适应西方学术规范,在传播学、语言学、哲学等儒学相关研究领域往往以"他者"视角窥探本土文化内涵,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寻其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本土文化传播学研究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深蕴,撷华夏文明之要义,以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建构起本土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西方马首是瞻""食洋不化"的旧习.潘祥辉所著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一书以中国古代的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跨文化、跨时空背景下华夏文化的传播机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关于著作的整体价值评定邵培仁教授、孙旭培教授两位先生珠玉在前,兹不赘述,此处单论书中重点阐述的儒家文化与媒体传播议题.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语言是外围,翻译是手段,学术是核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在中国话语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为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部署,如2005年推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