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样品CW 4的维氏硬度为5.5 GPa,H 13钢的维氏硬度为1.1 GPa,后者比前者低4倍。”这是一段错误的文字表述。这种“低几倍”“小几倍”“减少几倍”的错误表示,在科技文献中时有可见。我们在加工稿件时应特别注意加以纠正。《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指出:“数值的减少只能  相似文献   

2.
答不正确. 这类错误写法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第37条规定:“将SI词头的部分中文名称置于单位名称的简称之前构成中文符号时,应注意避免与中文数词混淆,必要时应使用圆括号.例如:旋转频率的量值不得写为3千秒-1.如表示‘三每千秒’,则应写为‘3(千秒)-1’(此处‘千’为词头);如表示‘三千每秒’,则应写为‘3千(秒)-1’(此处‘千’为数字).例如:体积的量值不得写为‘2千米”.如表示‘二立方千米’,则应写为‘2(千米)3’(此处‘千’为词头);如表示‘二千立方米’,则应写为‘2千(米)3,(此处‘千’为数字).”以GB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依据,立马就发现这是一条应废除的错误的条款.  相似文献   

3.
顿号,《辞海》注:“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实际上许多文章中对顿号的用法超出此限,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推而广之,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无均可,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藏书利用率是图书馆诸项业务统计中重要的借阅指标之一。在实践中,是各个图书馆都为之奋斗和努力提高的工作目标之一。因此,藏书利用率问题成为近年来图书馆界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藏书利用率是从整体方面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书馆“用书”和“藏书”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用字母L表示藏书利用率,用字母J表示读者借阅文献数量(单位:册),用字母Q表示全部馆藏文献量(单位:册),则藏书利用率可用下列公式表示:L=(J/Q)×100%在这个公式中L、J、Q是三个变量。L值的变化取决于J值和Q值的变化。为了便于研究问题,我们暂且把Q值,即馆藏文献总量假定为一个常数值,那么L值是随着J值的增大而增大,缩小而缩小的,二者成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篇《拾零》中共列举书刊常见表达失衡情况 7种。此篇再列举 10种,略加分析,敬祈方家指正。   (八 )连词“如果”与“时”搭配   例 9如果水泥厂的石膏掺量足量时,外加硫酸钠有时甚至降低 (混凝土的 )早期强度。   分析 连词“如果”表示假设,不能与表示时间的名词“时”搭配。当将“时”删去。若要强调假设的条件,可将“时”改为“的话”。   (九 )连词“如”用在主语前且后带双音词   例 10如疲劳寿命服从正态分布,则 X i=Ni;如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 X i=lg(N i)。   分析 “如”作连词表示假设时,有两个…  相似文献   

6.
电工学中符号的批注讲起来很简单,即“若表示器件则用正体,若表示某一物理量则用斜体”,实际使用时就不那么简单。目前,电工学中外文字母的批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电工学、电子学方面的期刊在元件符号的批注方面比较混乱,有的全是正体,有的全是斜体,尤其有些期刊比较习惯于用自己原来使用的符号,从而忽略了国家标准。比如GB 7159-87中规定:电动机用“M”表示,而某些期刊仍习惯用“D”表示;  相似文献   

7.
数字在一定时期是新闻,亦是历史。报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应是准确的、不带水分的。有时由于作者的知识缺陷或粗心;将一些数学上的近似概念弄糊了。譬如:“是×倍”,“增长(增加)×倍”,“翻×番”等提法,经常发生碰撞。什么是“是×倍”?即“甲数是乙数的若干倍”。设甲数为20,乙数为4,则20是4的5倍。请注意,这个“4”  相似文献   

8.
同任 《编辑学报》2001,13(2):122-122
在目前出版的许多科技书刊的图表中,用特定的单位(包括单位1)表示量的数值时,还未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量/单位”(量除以单位)的标准化表示法,而仍采用传统的不科学因而是错误的表示法,如 “p(kPa)”或“p,kPa”等。 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中规定: “为了区别量本身和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尤其是在图表中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可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表示:  相似文献   

9.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10.
祝仁 《编辑学报》2001,13(2):72
问《编辑学报》2001年第1期中多处出现起讫年份,其范围号均用了一字线“—”,如“1996—1998年”。这种表示方式与习惯上使用浪纹号“~”不一致,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中也有“1993~1997年”的示例。请问究竟哪种表示方式正确? 答“1996—1998年”的表示方式正确,用“~”表示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段不符合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的规定。2000年 4 月第 2 次印刷的《科技书刊标准化 18 讲》按国标已经把“1993~1997年”改为“1993—1997年”。 GB/T 7408-94中专设一节介绍了时间段的表示方法,其中对有特定起点和终点定界的时间段的表示,是这样规定的: 1)用斜线“/”作为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分隔符;在某些应用领域内,一字线“—”可替代斜线作为分隔符。 2)对于时间段的特定起点和终点,“CCYY”表示日历年,“MM”表示日历年中日历月的顺序编号,“DD”表示日历月中某日的顺序编号,“hh”表示小时,“mm”表示分,“ss”表示秒。于是用字母表示的这种时间段的基本格式为 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3)如果省略斜线后面的表达式(即“时间段终点”表示)中的高位成分,则认为其所使用的是“时间段起点”表达式中的对应成分。如省略“CCYYMM”则认为其起点和终点是同年同月。 4)时间段的表示也可以采用扩展格式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例1 从1998年5月1日18时21分6秒至2001年3月30日8时6分28秒止的时间段,采用扩展格式,可以写成 1998-05-01T18:21:06/2001-03-30T08:06:28。 例2 从2000年6月1日至2001年3月1日止的时间段,常表示成2000-06-01—2001-03-01。 例3 自2001年3月20日8时至16时的时间段,可以表示成2001-03-20T08—16。  相似文献   

11.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例如:光明日报2月14日严家其同志文章:“一、二十年来不少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观点、思想动摇了……”其中“一、”极易被误认为是内容上的序数词。另外,还有“六十四、五岁”“百分之七、八十”“三万五、六千元”“三、五  相似文献   

12.
《编辑学报》2012,24(3):260-260
GB/T15835--2011说:“‘年“月’可按GB/T7408--2005的5.2.1.1中的扩展格式,用‘_’替代,但年月日不完整时不能替代。”“示例2008年8月(不写为2008—8)”。这里“不能替代”的说法不正确,不符合GB/T70482005的规定:如果“采用比5.2.1.1所规定的完全法精度低的表示,足以表示一个日历日期时,  相似文献   

13.
郝欣 《编辑学报》2007,19(2):96-96
问在某刊中见到:“质量比浓度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百分数,符号为%(m/m)。”这种说法正确吗?答不正确。1)没有“质量比浓度”这一量名称。此量规范名称应是“质量分数”或“质量比”,其符号为“w”。2)定义错误。如指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应为“某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质量”。3)单位符号错误。质量分数的单位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符号为“%”。在“%”后加“(m/m)”属干修饰单位符号,这是国际单位制不允许的。“质量比浓度”正确吗?@郝欣  相似文献   

14.
“比赛未能按时进行,由于天气不好”之类的因果复句时见于卷头报端。这里,“由于”一词用法失当。“由于”是一个因果连词。在句子内部,它和“因为”、“所以”、“因此”、“因而”等所表示的组合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但是,它们在用法和表意功能上却不尽相同。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中,如果用“由于”,则必须把表结果的分句放在前面,而不能放在后面。开篇例句的正确表述方式应是:“由于天气不好,比赛未能按时进行。”倘若非把表示结果的分句置于前面,表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里,通常在列举若干项目之后,或者只列举一部分项目不打算再说下去,便接着用“等”“等等”,表示所举项目不止一个,有省略的意思;还有“之类”“诸如此类”的说法,意思和“等等”大体一样。一般地说,“等”用于列举项目不多的后面;“等等”用于列举项目较多的后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则表示列举的项目更多。不过为求文字简洁,可用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1998年4月5日一版“生活一隅”栏报道了河北沧州石油管理处采取有效措施让职工喝上脱氟无杂质的“纯净水”的消息。此报道在讲述水质指标时提到:“水的总硬度也降低了一倍多”,我们对此处“倍”字的使用疑惑不解。“倍”是什么意思?字典的解释是“跟原数相等的数”。按照“倍”字的概念推算,“降低一倍”应该是多少呢?是  相似文献   

17.
豪远 《编辑学报》2004,16(2):147-147
在科技书刊中,“含量”被当作量名称使用的情形频频可见,但细加推敲,却是问题多多。含量,不是物理量,其含义也很不确切。例如:在商品包装上,含量常指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科技书刊中,含量包括了定量描述混合物组成的各种量,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摩尔分数等。不管什么量,都称之为含量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科技编辑对“含量”应分清情况,区别处理:1)在定性地描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多少时,可以用含量。例如:“这种食品的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2 )当含量用于定量描述时,应根据其具体所指,改为标准化的量名称。例如:“CO2 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请先看近期报纸上的两个实例: 1、《李鹏接见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代表(引)铁路大包干应兴利除弊加以完善(主)》(1990年6月22日《陕西日报》) 2、《学长回校现身说法奉献精神引起共鸣》(1990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新闻引题) 例1中的“前者系引题,后者是主题。”很明显,这引题与正题之间,缺乏一种内在联系,在语言形式上似乎是两个独立的单句,前后也可以相互对调。读过全文,才知这则标题的引题与正题实际上应当是一个单句,前后当为支配关系。所以,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在处理这则新华社电讯时,引题是“李鹏接见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时要求”。加上“时要求”三字,引题、正题语脉贯通,整个新闻的主旨也就显豁明朗了。两家标题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6,28(3):223-223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技文献中表示微小质量时, 基本都使用原子质量单位u, 因道尔顿Da是非国家法定单位, 是不准许使用的。国际标准也推荐使用u。现在国际标准有了变化。在ISO80000-1:2009《量和单位 1:总则》的表6《SI单位表示的值由实验得出的与SI并用的单位》中,给出了质量(mass)的单位“dalton”, 符号“Da”, 说明Da“等于一个处于静止的、基态的12C核素原子质量的1/12”,即“1 Da=1.660538782(83)×10-27 kg”,并在备注中指出:“道尔顿以前叫作统一的原子质量单位, 符号u。”可见,国际标准已用Da替换了u。 既然国际标准已规定Da作为微小质量的单位, 尽管我国的国家标准尚未修订, 我认为我国的科技文献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如有需要应允许使用Da, 在审读时不应将其视为错用了非法定单位。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文献中常用全数字式记录历日和时间。这方面的国家标准有3个。1 GB2808—81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它是:由时间元素年、月、日组成。用阿拉伯数字0至9按年、月、日顺序表示。年:用4位数字表示,月、日:各用2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可用连字符或间隔字符作分隔符,其间也可不分隔,例如1981年8日24日可用下列3种形式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