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介绍了心理契约的基本含义,阐述了导师和研究生协同创新、和谐共进关系的内涵,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认识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现状,提出构建和谐心理契约,促成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共进关系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认为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经济性质,这是由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导师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共同决定的。经济性具体表现为:导师、研究生为科研项目形成 “准雇佣”式合作关系,并产生博弈;导师、研究生互为价值载体,互相产生品牌价值等方面。指出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要求重构二者身份认同知识谱系,形成契约意识,规范行为边界,加强制度建设,使导师、研究生关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心理契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契约是高校和大学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高校和大学生的心理纽带.研究生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心理契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突出.在新形势下要合理构建高技与研究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整合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管理好心理契约,不断完善研究生与学校的关系,增强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认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应当接受从法律视角出发而作的考察。分析表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导师的法定职责在于代表培养单位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该法定职责决定了处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向,而导师是否应当给研究生发放生活补贴,研究生“为导师打工”以及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生活交往”等问题亦可据此而得到恰当解决。为促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导研契约制度亦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导师进行访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弥补了单一导师指导所致专业领域的局限,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导师与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关系由传统的“师徒关系”向“科研伙伴关系”转换,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平等关系;导师对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给予建议和指导的同时,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状况、思想道德修养的了解;导师的个人素质、制度和环境、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两种客观属性:伦理性与经济性,两种属性因其内在规定性的不同而有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在学术资本主义兴起以及高等学校项目制治理的背景之下,伦理性与经济性时常倒置,师生关系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为弥合师生关系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超越伦理性与经济性的冲突,应当重构导师、研究生关系,形成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常态。构建一元主义雇佣关系范式下的导师、研究生关系,需要坚持教育伦理、构建经济契约、提升心理激励,并且加强制度规范,使之朝着和谐守范的方向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招生体系、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导师队伍等方面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外部保障机制、导师评聘制度、国际化培养、与职业资格衔接等薄弱领域,以全面深化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的导师兼有学术指导、生活导师双重角色。导师与培养单位之间属于聘用关系。研究生与培养单位属于"契约式教育"关系。导师受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委托,为研究生提供教育服务。公办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代为学校行使研究生管理职责。导师与研究生属于"契约式教育服务"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契约"是一种默认的契约,在所在学校的安排下,导师按要求完成指导任务,研究生听从导师的学术指导。双方成为合作伙伴,既要在心理上"一致同意",也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双方不能侵犯对方的权利。研究生有权拒绝导师摊派正常学术研究之外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理论是现代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为突出。在简要分析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以1565名理工科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重点探讨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学术品质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为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主要原因在于欠缺学术品质修养,建立导师负责制有助于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有效防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培养研究生学术品质的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导师的师德教育,科学论证导师招生数量,建立完善导师评聘机制,将学生学术行为与导师业绩挂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