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艺术歌曲受其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了"诗"、"乐"、"画"意境相融的特点.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必须把握其内在特点,深刻体会其意境追求是准确诠释作品的首要条件,促使中国艺术歌曲的表演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应该是旋律、歌词和钢琴伴奏的高度结合,旋律是艺术歌曲的灵魂,歌词可以说是艺术歌曲的躯体,伴奏在营造氛围和意境刻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块:歌词的题材形式和钢琴伴奏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的演唱在声乐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演唱好古诗词,就要并从古诗词的概念、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古诗词的特点、背景、歌词内容、歌曲意境、演唱布局以及曲风及韵味进行举例分析,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声乐演唱者,应该学习加强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内涵,把自身音乐修养和感觉融入到演唱歌曲中去。强调作为声乐学习者,不仅要学习音乐,还要去了解历史、文化、古诗词等各方面知识。  相似文献   

4.
艺术歌曲,特别是中国艺术歌曲,普遍是以著名诗词、典型或英雄事迹为歌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对人们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国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作用。基于传统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目的,文章以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为切入点,以艺术歌曲的演唱与伴奏为依据,简要分析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与伴奏功能,着重探讨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促进艺术歌曲演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不断的被引进,众多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在这股浪潮中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美声唱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展开了新的旅程。由于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戏曲腔调多样,诗词意境深远,美声唱法在具体"本土化"中,有众多难点和突破点,如今美声唱法在各大音乐院校都是以意大利语五个元音字母为发声基础、意大利语歌曲为演唱基础,而在语言文字的发音和吐字方面,中国与意大利语有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歌词意境上的描绘。如何以"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古代诗词艺术歌曲、白话诗词艺术歌曲等方面,值得深究。现以美声唱法在中国古代诗词、白话诗词等两个方面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本土化"经验进行总结,为有关美声唱法本土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指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在这个阶段内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几个阶段,并迅速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近代中国音乐史上有着开创性意义,是艺术品味较高的歌曲形式其演唱具有强调歌词的歌唱性及和钢琴伴奏的一体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歌曲汲取了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特点,形成了现如今的独特音境、音韵。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流逝,艺术歌曲魅力性愈发强烈,促进其屹立于中国音乐文化舞台。中国歌曲艺术家将西方音乐的优点,融入我国艺术歌曲中,为我国艺术领域提供一批又一批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早已深深扎根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下文通过解析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为我国艺术歌曲演唱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8.
《花非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根据唐代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谱例分析法,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理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抒情性、节奏的从容性、典型D宫调式和单段体曲式结构的运用,以及正确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总此这些音乐元素得出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相似文献   

9.
舒伯特艺术歌曲《摇篮曲》具有音乐简洁、追求内在意境,歌词与音乐结合完美,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相得益彰等特征。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呼吸、咬字、吐字的练习,注重音乐的表现,尽可能将歌曲情感和内在意境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花非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根据唐代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谱例分析法,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理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抒情性、节奏的从容性、典型D宫调式和单段体曲式结构的运用,以及正确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总此这些音乐元素得出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相似文献   

11.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是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是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是诗与歌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演唱方法及其欣赏性使艺术歌曲表现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黄自的12首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古典诗词意境类和抒情艺术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了黄自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高度结合,声乐与伴奏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的结论,为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声乐艺术是语言与音乐两者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的综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的语言对艺术歌曲风格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艺术歌曲对咬字吐字的要求不同,在演绎中国艺术歌曲的时候,需要细细的品味歌词,用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表达歌曲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体现出"兴、观、群、怨","诗言志","诗缘情"等文学特质,中国古诗是这些特质的集中体现。歌唱和文学历来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不同层级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人对文学和音乐提出"文情"与"声情"的概念,前者立足于字义,后者立足于字音,交融在文学与声乐两大领域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文情和声情融合的高度概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诗、乐高度结合且极富艺术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艺术歌曲与诗有内在的联系,音乐与诗结合实现情感的升华。诗化意境倾向的文化根源在于个体感性与理性间的张力,德奥中世纪到宗教改革时期注重个体理性,精神生活得到极大充实,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强调诗化意境的美,激发了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的个人创新。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这一体裁以其创作的专业性、内容高度的文学性、诗意性和抒情性以及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并重性等特点,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深刻寓意和高雅格调的音乐艺术体裁。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起源,与西方早期世俗音乐有着渊源关系,在19世纪的德奥有了很大发展。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兴盛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初,随着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艺术歌曲体裁因其富于文学性的特点和中西结合的特征,而被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并学习了西方作曲技术的一批作曲家广泛采用,他们创作…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近现代的新歌曲创作,发端于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当时,在废除科举的热潮中建立起来的新式学堂开设了唱歌课,学堂乐歌应运而生,但绝大部分是音乐教师采用日本或西洋的歌词填词而成。只有少数几首词曲是新作。“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肖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了一些艺术歌曲,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在艺术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1920年,当肖友梅的艺术歌曲《问》,被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艺术歌曲的中国化呼唤 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潮流,到19世纪初,以舒伯特的作品为标志,出现了艺术歌曲(Art Song)的新品种,并与民歌(Folk Song)区别开来。舒伯特十分重视音乐与文学经典的结合,大量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歌作为歌词,仅用歌德诗歌谱曲的就有72首。艺术歌曲在舒伯特的600多首作品中,初步形成了文学经典、音乐灵感、钢琴伴奏三者合一的体裁特征,获得了类型上的独立性。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时写成《大江东去》,从此开启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之路。  相似文献   

19.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它通常是用来描述以诗歌为歌词并配以键盘伴奏的独唱歌曲。这种歌曲形式诞生于18世纪中期,既而迅速流行。笔者以诗歌与艺术歌曲的发展关系为出发点,结合18世纪的德国社会政治背景,对早期艺术歌曲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艺术诞生于劳动,诞生于社会劳动的实践之中。在审美领域里,艺术占有一个非常特殊地地位。它以更形象、更直接、更辽远、更深邃的形式与境界,反映美的全部复杂性、丰富性和价值涵义,深刻展现出对审美主体的内心生活和情感体验的激励与升华。而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艺术歌曲的产生自然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与审美向往的特殊活动形式,从内容上看,艺术歌曲必然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内容与人道主义价值,透露着善与爱的信息,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使人们趋于美的极致,从“美”的角度建设和构架自己的生活,努力完善人生存在的意义;从生活形态上看,艺术歌曲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主体借助音乐形象,旋律构成的幻想以及人类审美情感从而把生活孕育成丰富的审美经验,以灵感激情和一种自然流露的欲望结体为诗,为音韵、为乐曲、为律动,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以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美的作品——这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再从艺术歌曲产生的实质看,它作为人类生命力和思想情感的深刻表现,是人类经验和时代心理的产物,它把人类对客体世界和主体心灵的掌握程度转化为自由的形象体系与符号结构,并反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实践,从而促进人类对世界的进一步掌握,这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