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2.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8日,南方都市报推出了《真理标准讨论纪念论坛特刊——解放》特辑,共分为两个专题:一个是“潜流——三十年思想观念之变”。介绍了“科学发展观.另一个硬道理”、“从王海到最牛钉子户。公民社会渐行渐近”.还有“从人治到法治,从‘无法无天’到‘人权入宪'”。另一个专题是“命运——观念冲突中的沉浮人生”,介绍了“郑元忠.投机倒把大王成了风云浙商”、“关广梅,名字成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标签”,还有“崔健,粗放的嗓音吼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奥巴马的政纲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有关意识形态的大讨论,让人联想起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姓社”“姓资”之争  相似文献   

5.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  相似文献   

6.
“三个有利于”与阶段性转移·王岩镔·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时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7.
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一路颂扬、一路飙升之际,杨奎松的一篇《“辉煌”莫建沙滩上——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的书评,曾让学术圈外一些读者多少有恍然大悟的惊讶:原来这本书竟然有“不可理解的错‘抄'‘不可接受的误‘读”’“不可理喻的编造”“不可容忍的剽窃”四大软肋。当然,也有的读者对杨奎松的批评很愤慨,认为他“尖刻”,是“学霸”。一场“笔墨官司”到现在也没有收场。  相似文献   

8.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9.
“全息摄影”作品的共同特征综合本文上篇中提及的那些“全息摄影”式的报道,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所有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有争议的问题,记者的笔大胆地伸进了改革浪潮的漩涡之中。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也往往是改革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的部位,是中国改革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也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呕心沥血地捕捉的真正的新闻。难道不是吗?《关广梅现象》提出了“租赁企业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场在报面上展开的公开讨论,实质上是对待九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一场争论,《鲁布革冲击》提出的问题是要不  相似文献   

10.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11.
北大的巩献田老教授,以堂吉诃德式的勇气,向不可能挑战,抛出了“法制史上最牛的一封信”,结果是使酝酿了十几年的《物权法》搁浅。可以想见这惹恼了多少人。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一场研讨会,“几乎国内所有顶尖的民法学学者”全数出席,主题虽然名曰“《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但全部炮火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巩献田的公开信。说实话,对巩献田的公开信,笔者也有几分不以为然。因为一上来从“姓社姓资”的角度立论,容易升高对立情绪,也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但对他在信中主张暂缓通过《物权法》,笔者却是同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言论是舆论的中心。报纸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能不重视言论的写作。然而,在这次好新闻评选中,上乘的言论并不多见,而普遍是主题陈旧,论说肤浅。这两个毛病,姑称为“言论二忌”。一忌“陈”新闻贵新。新闻言论的主题更需新。言论的主题陈旧,是一大忌。在加快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撰写言论的有心人,可以从丰富的实践生活中选择新颖的主题。《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一文能得到一等奖,就在于作者没有纠缠于对某种改革措施姓‘资’或姓“社”的具体问题的争论,而是另辟蹊径,别  相似文献   

13.
由人 《新闻三昧》2005,(5):12-12
首都某报2004年7月22日载《科学靠证伪而不是反伪向前发展》批评我国科学界“反伪”之风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认为“科学从来就是靠证伪向前发展的,从来没靠‘反伪’向前发展过。”  相似文献   

14.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相似文献   

15.
1921年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关于新闻自由有一段话:“我们不相信‘绝对的东西’。我们嘲笑‘纯粹的民主’”。“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出版自由?为了什么?为了哪一个阶级?”(《列宁全集》第32卷491页) 列宁的这段话是针对格·米雅斯尼柯夫写的《伤脑筋的问题》一文中的错误观点谈的。米雅斯尼柯夫就当时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给资产阶级以出版自由,列宁批评米雅斯尼柯夫说:我们的毛病多得很。……但是不应当用‘自由  相似文献   

16.
理顺而辞达     
黄山谷在赠衡阳妓陈湘的《蓦山溪》一词中写道:“婷婷袅袅,恰近十三馀。”金人王若虚批评道:“夫‘近’则未及,‘馀’则已过,无乃相窒乎!”(《滹南诗话》卷下十三) 这一批评是有道理的。“近十三”,即不到十三岁,“十三馀”,即已过十三岁,岂不是自相矛盾?山谷选择“近”、“馀”两词,的确是欠推敲的。《新闻战线》1980年12期第8页有一段文字,其中一处语病,与上例近似:  相似文献   

17.
有位记者曾经问过许多企业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个:“最需要被人们所理解。”一提起《工人日报》,我就想到自己是很幸运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工人日报》不仅深深理解我,而且坚定地支持我,实在是改革者难觅的知音。 1984年,我在本溪率先租赁了消防副食商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围绕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4期《新闻战线》刊登了楠客的文章《要带“责”批评》,提出记者要带着高度责任感去写批评稿,这个看法我完全赞成。楠文还说,“你放了老虎打老鼠,‘舆论’实际上是不以为然的。”不要放掉老虎,我也深以为然。我想饶舌的是,打老虎固然不易,打老鼠的记者们,也是很  相似文献   

19.
1933年,肖伯纳来到中国,鲁迅、宋庆龄、史沫特莱和蔡元培先生等会见了他。在这次欢叙中,鲁迅和肖伯纳这两位幽默大师作了非常精彩和诙谐的交谈。当他们两人谈到世界局势和英国、中国前途问题时,肖伯纳对鲁迅说:“你以为我真姓肖吗?我是姓‘费’。”鲁迅说:“以我看来,你既姓肖,又姓费。(注:当时肖伯纳是费边社的首脑之一。费边社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流派之一,主张采取温和缓进的办法以谋社会改良。)但我相信,你终究只会姓  相似文献   

20.
视野     
《视听界》2000,(2)
千年之交,我们向历史告别什么’99·12《电视研究》刊登王甫《千年之交的思考》的文章说,千年之交,我们应该向历史告别什么。第一,我们要告别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构建以“三个有利于”为基准的理论平台。在电视行业中,不管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还是一种新的理论观点,判定其是非成败的标准,可具体看它是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