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如雷贯耳。确实让大家看到许多喜人的景象。但是也许是这股大潮来得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甚至是堪忧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利用文本,问题不少。一、文本被理性肢解新课标从2001年颁布始至今,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行为影响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消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  相似文献   

3.
陆相胜 《中学文科》2009,(16):41-42
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教师不必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又出现了新的课堂形式。这些,确实让大家看到了许多喜人的景象,但是这股大潮来得也许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对文本阅读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教师不必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又出现了新的课堂形式。这些,确实让大家看到了许多喜人的景象,但是这股大潮来得也许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对文本阅读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文本在哭泣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确实呈现出许多喜人的景象。但也许是这股大潮来得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甚至是堪忧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利用本,问题不少。我曾想,或许本正在隐隐地哭泣。  相似文献   

6.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呢?在最近一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以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示了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的多元构思。通过两节课的展示,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7.
王雄 《中学物理》2023,(4):11-1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与培训的热潮.本文通过对现有培训内容的分析,发现多以专家解读为主,突出新课标的“文本中心”.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基于“课为中心”的培训更易于接受、理解、运用.因此,笔者围绕“课”,深研新课标,精选新视角,尝试通过观课、改课、做课的“三课联动”教师培训实践,寻求新的“待课”之道.  相似文献   

8.
2021年国务院颁布“双减”政策,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颁布,结合“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认真解读政策和课标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以作业设计为研究落脚点,探索通过作业设计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新课标的课程要求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拓宽了语文教师的视野,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随意化、主观化解读文本的倾向,给实际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大的问题。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语境中的文本解读是否应该有其限度?如果有,这一限度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将多元解读应用于深度剖析文本内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切合文学作品多义性的特点。从多元解读的角度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四条改进建议:重视学情分析;基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尤其是基于文本的"三体";生成性教学设计;时代性视域解读。但多元解读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也有其区域性,应避免超越其区域性造成文本的"多元误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已经颁布两年多了,“新课程理论”在报刊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科研意识稍微强一点的老师,我想感受都会比较深。打开电脑,你随意点击一下“语文新课程”,搜索出的条目就有四万七千条之多,“接受美学”、“多元解读”、“构建主义”许多新名词层出不穷;活动课、探究课、合作课如雷贯耳。但是不管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下,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隐忧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提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必须注意“度”与“导”,从而使多元解读走出误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3.
多元解读离不开多元思维,需要经历思辨碰撞。肖培东老师课例从“标题巧化,多元引入”文本思辨,多元解读”结尾关联,多元反思”三方面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增强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为阅读思辨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标倡导的对话、探究、创新无不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多元解读是实现这三点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多元解读是怎么回事,其次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多元解读的方法,再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多元解读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行,这种“过度解读”歪曲了多元解读的真正意义,使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的拓展.给了学生想象放飞的天地;文本解读的超越,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必须看到.由于理解偏颇.不少教师“多元解读”陷入误区:偏离目标.追求解读空间的广阔;舍本逐末.追求答案的丰富.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教者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驾驭;学生往往满头雾水.如堕云海。为保证“多元解读”实施的健康、有序、高效,必须对“多元解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一线老师提供可以借签的操作方法。鉴于此.我们选取了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撰写的多元解读研究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