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富浙江"是指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两富"浙江的内在要求。"两富浙江"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两富浙江"背景下,要以"浙江现象"激励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以"浙江精神"引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以浙江文化指引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大学生"锦鲤"刷屏现象为焦点,分析其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与引导的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靶向推进并促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走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但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及自身因素制约,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如焦虑、浮躁、颓废、极端、炫耀、怨恨、无所谓、功利等不良社会心态,严重困扰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正视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功能;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发挥保障功能;主动占领网络媒介高地,发挥导向功能;注重心理教育与干预,发挥疏导功能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矫治不良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主流总体表现为积极向上、理性平和,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心态稳定性仍面临着诸多考验。基于组织支持理论,深入分析高校在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对大学生提供的支持,分析组织支持对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积极影响,旨在通过构建学习支持体系、建立工作支持体系、搭建生活服务平台、完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来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90后"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首先需要明晰社会心态的科学内涵,在思想意识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育"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视野对"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从了解世情国情、解决心理疑惑,坚定理想信念、填补心里空虚,提供人文关怀、抚慰心理无助,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心理焦虑等四个方面帮助"90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存在着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就业困难、学习困难等几类大学生。高校应正确认识这些大学生的消极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7.
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双重意义。结合当下高校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心理健康资源、发挥朋辈榜样教育的引领作用、落实培育方法中的主体性坚守等路径,切实提高社会心态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传统的节俭主义消费观到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其实质是全球化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之一。当代消费文化立足于经济学视域下的价值哲学、社会符码系统和工具理性视域下的组织原则,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消费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着手,培育他们健康的消费心态,形成理性的日常消费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吴敏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71-17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需要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消费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科学理性消费,以构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消费现象,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综合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和审美教育、营造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科学理财的能力,引导他们摒弃炫耀性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与中国的市场经济、消费社会和网络差不多同时诞生的"90后"大学生,极易受到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呈现出崇尚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追求超钱消费,丧失实事求是精神;过度人情面子消费,抛弃传统美德与社会责任。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理性消费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有效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肆意蔓延;通过社会考察与勤工俭学活动,让科学消费观真正入脑、入心、入行,从而使大学生最终摆脱消费异化,建立消费主体性,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示精神的提出,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向,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通过对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情况进行深入考察;并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立足基本国情,提出了落实渗透式教育、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等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时尚是现代社会最鲜艳的表征,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消费的内容。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敏锐而特殊的消费群体,社会消费时尚的吸引力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不断丰富与完善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的内容与结构,刺激大学生消费的攀比热情,进而诱发大学生消费观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嬗变。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帮助他们保持清醒的消费意识和心态,从而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正】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很重要。其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群体更表现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许多网络借贷平台瞄准了这一商机,进入大学校园。大部分借贷平台借款手续简便,放款快,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追捧。但看似花团锦簇的"校园贷"却危机重重,虚假宣传、虚化实际资费标准等,引导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扰乱了和谐的大学校园。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校园贷"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步理性、逐步稳定的过程。政治观上,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困惑、怀疑到稳定认同的过程。社会观上,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消极对待到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理性客观分析,对社会活动能积极参与。生活观上,功利性始终贯穿择业的全过程,从"经济本位"到"个人发展本位",体现出社会需求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婚恋观上,对恋爱、性的态度逐渐开放宽容,择偶标准理性,女大学生的独立平等意识增强。消费方面,由盲目消费、及时享乐转变为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步理性、逐步稳定的过程.政治观上,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困惑、怀疑到稳定认同的过程.社会观上,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消极对待到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理性客观分析,对社会活动能积极参与.生活观上,功利性始终贯穿择业的全过程,从"经济本位"到"个人发展本位",体现出社会需求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婚恋观上,对恋爱、性的态度逐渐开放宽容,择偶标准理性,女大学生的独立平等意识增强.消费方面,由盲目消费、及时享乐转变为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在儒学思想中,君子是"仁"和"义"的形象化和人格化。分析君子在道德取向、人际理想、职场具象等方面的人格特质,充分挖掘其中道德文化正能量,对培育注重人文关怀、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特别是浸润医学人文,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核心,是实现健康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成教生身兼多重身份角色,对其社会心态的培育,关系到成教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心理课堂,通过设定"美好生活"教学目标、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使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和实施"全程式"学业评价,为引导和培育成教生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