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北京奥运启示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缺乏体育特点,金牌总数理应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刘翔退赛的主要外因是背离专项限定原则,体能高峰年龄段有可能已前移,分析菲尔普斯夺得8枚游泳金牌的四位一体成因,论及体外助力与公平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事件产生很大反响,社会各界作出了各种评论和思考.从刘翔本人、观众、国家、媒体等视角来思考刘翔退赛事件,能从中领悟到很多奥林匹克精神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和真谛,并得到启发.从刘翔自身视角看,为了保护职业生命,他作出了艰难决定;从观众心态视角看,中国民众的心态日益成熟;从国家视角看,北京奥运会中国收获的不仅是金牌,还有国民心态的成熟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更深理解;从媒体视角看,媒体应还原刘翔神话的生命价值,引导媒体话语;从体育科技视角看,应更加关注运动员身体健康,重视体育科研.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体育缺少刘翔"现象的体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雅典奥运夺金令国人振奋,然而金牌背后的隐忧发人深思。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体育缺少刘翔”问题从体育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没有抓好,没有形成深厚的产生高水平运动员的土壤和基础。根据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存在的—些问题,本文对它们发展提出许多对策,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启发,促进我国体育界更多刘翔的涌现。  相似文献   

4.
刘翔作为中国田径史上的传奇人物,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退赛,再到2009年10月刘翔复出,引发出了"刘翔现象"。通过对"刘翔现象"的文化学剖析,一方面透视了观众观看竞技体育运动时心态的不成熟以及媒体和商家大肆炒作和包装刘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体育在今后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有利于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刘翔因伤退赛与成功复出的实例,从伦理学视角对运动员因伤退赛与成功复出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辨析.认为:运动员因伤退赛未违背集体利益、社会责任、奥运精神、社会伦理道德,公众不应将竞技比赛看成决定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政治事件".人们应对运动员因伤退赛持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竞技体育发展应"以人为本",以运动员生命健康为基础;运动员应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6.
张琳的世界冠军,弥补了刘翔退赛之后中国体育界的偶像空白,现在的问题是:张琳与刘翔的分量,到底孰重孰轻?  相似文献   

7.
刘翔因伤退赛的不幸消息,使全世界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的人都感到震惊和惋惜,对于中国体育界更是件令人痛心的事件。从中央到普通老百姓,都纷纷表示慰问,甚至有人为他流泪。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刘翔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实在太大了。首先是来自全国人民期望的巨大压力,其次是广告商给他的压力,再其次是对手,如古巴小将罗伯斯的优异成绩给他带来的压力。这三重压力就像是“三座大山”,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从这点看,他的伤痛不仅在脚上,而是在内心深处,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刘翔的东山再起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年份,这是一个带来期冀的年份;这是一个刚刚度过北京奥运的年份,这是一个即将迎来山东全运的年份;这是中国体育仍旧回味巅峰岁月的年份,这是昨日英雄沉浮分道胜负扬镳的年份;这是决定伦敦后奥运和南非后世界杯举办的年份,这是决定全球金融危机下体育产业何去何从的年份;这是姚明再度和火箭队一同摆脱季后赛首轮梦魇的年份.这是刘翔有望与退赛门俩俩相忘田径场重新踏足的年份;这是国内体育品牌从山寨到主流继续奋斗的年份,这是高端体育运动从贵族到平民从何决断的年份…… 对于中国体育来说,2009年,这不是最好的年份,也不是最坏的年份,而是要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么逆水行舟分化组合的年份。 这是牛年,这是牛熊互见的一年,这是2009,这是中国体育2009牛熊报告。  相似文献   

9.
惊堂木     
刘翔引发现场混乱 4月12日,在北京某商业活动中,此前一直在上海进行恢复性训练的刘翔,作为形象代言人出现。这是刘翔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在商业活动中首次亮相。  相似文献   

10.
刘翔在跨栏项目上取得的突破代表了目前中国田径项目最高成就。从雅典夺冠到北京奥运会退赛,再到广州亚运会实现三连冠。表象上,夺冠伴随着赞美和热捧,失败夹杂着质疑和批判。本质上,刘翔现象折射出我国田径文化的缺失。刘翔现象是暂时的,田径文化的精髓是永恒的。唤醒和构建我国田径文化,对于我国田径运动乃至整个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