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文化色彩较浓的两性角色在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差异性,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风格。本文就男女两性的言语风格从话语主题、话语量和话语得体性,即遵从礼貌准则和合作原则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两性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造成此差异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话语角色分析有助于发现书中隐含的性别偏见,表现为男女在对话数量、社会期望、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英国高校希腊语教科书为例,国外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话语角色分析在样本选取、框架建构、技术运用和结果阐释等方面为我国教科书性别意识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关注教科书中的对话内容,展开形式与功能的全面分析,结合社交情境探索男女差异,用多学科视角诠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要针对具体的交际对象来调整话语.性别作为交际对象的客观存在,是语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从语言实际来看,在男女两性的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两性话语风格的差异.语言学家们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的选择、话题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言语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两性在话语风格上的差异,是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根源的.  相似文献   

5.
性别差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在英语交际中,男女两性在话语语言形式方面和话语风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英语中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要针对具体的交际对象来调整话语。性别作为交际对象的客观存在,是语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从语言实际来看,在男女两性的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两性话语风格的差异。语言学家们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的选择、话题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言语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两性在话语风格上的差异,是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根源的。  相似文献   

7.
男女使用语言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及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男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社会性别与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英美国家成年男女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分析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男女在语言使用差异的体现、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其社会文化属性;并结合后现代主义关于话语与权力及主体建构的观点指出了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及其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其实是话语权力运作的体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性、女性形象也只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而已,并非与生俱来、客观科学的。因而,作为个体的男性或女性应该明白所谓男性或女性形象是社会权力运作的反映,而自身也可主动去建构更便于两性之间沟通、理解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男女语言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突出特征。笔者主要分析日本不同性别语言产生差异的原因,即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并从语言风格的对比中得出,日本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现象仍旧较突出。  相似文献   

9.
吴殿宁 《教育与职业》2006,(23):116-118
男女两性在交际方式上存在着“性别话语”,不同的性别话语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本研究从话语量、提问方式、反馈方式、体态语言和课堂导入五个方面来探讨不同性别的英语专业教师的话语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和西方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同,新中国的主导话语是"世界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所以在法律和政策、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男女很早就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然而。男女平等的法律权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女性在某些场合,仍然是被男性消遣的弱者。女性美没有摆脱男性观念的桎梏,女性或隐或显地仍具有物化和财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工作领域扩散、工作负荷过重、工作认同度低,导致话语权遭受制度性贬损。话语角色的他者性、话语内容的规定性和话语方式的强制性,导致辅导员话语主体虚化。众声喧哗的淹没和话语对象的抗拒,导致辅导员话语权的社会性失落。必须通过重塑辅导员的工作机制、重塑辅导员话语的主体地位和辅导员话语的社会相容性与主导性,重塑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语篇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人们使用语言来建立发话与受话之间的关系,交际的双方互换着言语角色达到交际目的;本从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和情态出发,分析语篇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构建。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社会语境中的一种社会实践,因而具有互动性。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化群体选择不同的社会语言构建不同的社会活动和身份,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话语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课程话语是指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课程意义的语言,反映了课程领域以及该职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专业特性。课程话语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孕育于社会之中。同时,课程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同的课程话语会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过程。通过话语考察,可以了解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话语生成的机制,并根据当下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为课程设置和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鼓励话语的交际语用解析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鼓励话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现代社会交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用的范围广泛,尤其在社会交际功能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功效.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把各种形式的鼓励话语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的维护加以解析,并对鼓励话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以及它在师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其诞生起,便具有公认的社会传声筒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传递着社会群体的话语,并且通过媒介运作为受众构建出话语秩序,引导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社会呈现媒介化的趋势下,媒体已然成为了话语建构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介日益集中在某些社会群体手中,公众的话语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实现,社会话语秩序也呈现出失衡倾向。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正确的社会话语秩序,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论福柯的三维话语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福柯的话语理论不是知识话语、权力话语某个单一维度,而是一个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是由知识话语、权力话语、生命话语三个维度共同构成的。知识话语关注的是真理自身形成的问题,权力话语关注的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关系规则的问题,生命话语关注的是经验主体建构理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针对香港规模性社会运动再现的事实,通过具体事件分析,将之置于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对香港经济、社会与政治转型等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尝试构建结构分析之下话语(社会规范及其不同形态,如认同感、合法性等)分析路径,也即尝试构建一个融合变迁、结构与话语三大视角的综合性解释模型。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因应的思路在于理顺"国家和社会"关系,以使得中央和香港共持身份认同话语权与诠释权、共同提升政府政策合法性,以期借此推动"社会运动社会"制度化建设在香港更好地运转。  相似文献   

19.
《红旗谱》的受宠绝非偶然,作品中蕴含着多元话语资源,包括民间话语、国家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男权话语,这些话语资源分别迎合了人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无意识的口味。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论隐涵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应该首先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话语理论已经成为后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后马克思主义应用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解构马克思的总体性、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理论话语;用话语理论的分析方法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方法,用话语建构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根据他们的话语理论,所有的社会实在都是一种话语建构,这表明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特征,强调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在话语之外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