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2.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勰认为,文学是体道言情的道之文采——“情文”;文学活动就是以情体道的过程,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情与辞经纬相交而产生的文字和语言之外的外溢美——“情采”。情与辞相交形成的“情”、“采”互动是文学性生成的基本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论述了“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用“情采”阐释“文质”,在儒家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采”,构建了新的“文质”关系的范畴。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以及变异学角度出发,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个全译本中关于“情采”的英译,对比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语义层面及文化层面的差异,结合刘勰的“情采观”原义,对英语世界中“情采”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创造性叛逆”和变异现象,为建构中国文论的海外译介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6.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7.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的一部文论巨著,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这些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9.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0.
"情采"论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情采》篇的论述之中,但全书的论文思想都以其为贯穿。学界有观点认为"情采"关系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这种理解与《情采》篇内容有一定偏离。按《情采》篇本文,刘勰依"情采"论文,是以阐明作家创作的真诚为文、以情驭辞为主旨。刘勰提出作家应怀有真诚的情感,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这是"原道"和"宗经"思想在创作论中的具体体现。"情采"在《文心雕龙》中是贯通全书的一条主线,具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双重意义,刘勰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艳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情采观和苏珊·朗格的情感形式观,虽然在时代思潮以及各自的立论基础上都各不相同,但在情采关系和情感形式关系方面却有相同之处:一是情采和情感形式都是构成文本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二是情采观和情感形式观都认同情感具有逻辑优先性,三是情采观和情感形式观肯定形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意思是,桃李不需自吹自擂,树下便自然会形成一条小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文章除了思想,结构要符合题旨外,最重要的就是文采了。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那么,如何才能邂逅到文采而成为美文呢?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情采》引述《诗经》的内容计有10处,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这些引述体现了刘勰的征圣宗经思想,是其“据事以类义”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其创作实践检验创作理论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刘勰从四个方面对声律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阐释了声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声律入诗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出诗文中声律不谐的原因主要是内外不一,需要调整内听与外听的关系;再次,认为选字定声配韵要取正声雅韵;最后,强调作家的才情对声律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将《声律》篇归之于情采论。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