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创造力的动力系统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都在于该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这是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创造力的动力系统应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观念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二  相似文献   

2.
读了贵刊2005年第12期吴非的《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力》和贵刊2005年第5期滕发祥的《知识与创新关系》两篇文章,我认为滕文的立论是正确的:①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并不与他所拥有的知识多少成正比;②知识多的人,其创新能力不一定就强;③知识少的人,其创新能力不一定就弱。知识少的人有时反而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因此更具创造力;④知识的多少与创新能力的强弱并无简单的线性关系。反而吴文的立论有失偏颇,把知识定义泛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寻求推动知识工作者提升创造力的有效路径"这一基本研究问题,以41家银行的197名员工为调查对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并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一个包括中介环节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共享意愿在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调节了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结论丰富了内生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理论,同时有助于企业深入理解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的重要性及其如何通过知识共享意愿对员工创造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节能但耗时的火车与耗能但快捷的飞机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炎炎夏日,空调与电扇,你会选择哪一个?生活中,环保与舒适似乎总是存在着矛盾.一项对两万名16岁至35岁之间青年人的调查显示:只有4成受访者愿意减少乘坐飞机次数,只有34%的受访者愿意少吃肉以及为买环保产品支付更多的费用.有人提议将环保理念"时尚化",认为如果环保行为成为一种时尚,能够让更多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来.笔者以为,让环保"时尚化"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有效解决环保与舒适、便利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团队创造力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团队创造力的提升有赖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学习能力.本研究融合知识基础观与团队学习观,在分析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间所产生的调节效果,并以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0家企业63个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调节因素的情形下,“人际互动”式知识共享是影响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团队学习能力中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科技/文件”、“实际体验”两种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学术界曾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可以相容;另一种认为二者不能相容。以我之见,只有矛盾统一关系才能正确反映二者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7.
职业生涯中人们都可能与同事打交道。而与同事的关系有三种,一是上级,这是大多数人都必须经历的,因为领导只是少数;二是下级,这是少数人可能经历的;三是同级,这也是大多数人所必须经历的。如何应对这三种关系,或这三种类型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正常心态,是一个人是否能积极工作并具有创造力和工作好心情的关键因素之一。你愿意在哪种上司手下工作?中央电视台的《绝对挑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在某一次的招聘中三位应聘者竞争一名经理(管理者)岗位,在实力作证阶段,要求三人分别招集一支志愿者队伍运送一些卵石上山。最为突出的是一男一女应聘…  相似文献   

8.
熊枫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49-252
本文认为知识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知识具有"使能性",即知识是使人或组织具有某种潜在能力的信息。这一特征是区别知识与信息的关键。二是知识具有"二重性",即任何知识都同时具有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的双重属性。这与文献中将知识分成彼此独立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不同,本文强调任何知识都是显性成分和隐性成分的融合;因此,知识的"二重性"是知识转化与创新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数学课程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0.
席正祎 《科教文汇》2007,(3X):31-31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数学课程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深人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创造力的教师是不适合教育事业的,是培育不出来适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学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更要努力转变教师角色,成为课程  相似文献   

12.
何吴明 《百科知识》2013,(17):37-38
最近,心理学家瓦莱丽·泰勒在加拿大肥胖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食物癖:社会与食物的复杂关系"的演讲,她认为有些人对食物过分关注是一种病态心理。于是相关媒体宣称,人们在平时就餐前对食物拍照并上传到网络的行为,可能预示着心理疾病。国内媒体则把这种行为称为"炫食"。"炫食":如何连结自我和食物事实上,"炫食"这种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并不一定是问题行为。只有到了逢吃必拍或者只拍食物的时候,才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  相似文献   

13.
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以及发明创造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认为 ,创造过程就是好奇心与思维过程有机结合的表现。如何提高人的好奇心 ,是培养创造力的重中之重。通过研究可以看出 ,幽默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好奇心 ,因此 ,它就可以作为一种培养与提高人的好奇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与好奇心新奇是创造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比如说 J·霍尔曼将创造力的定义汇总为 :创造力是感觉的重新融合、是发现事物间新联系的能力、是新关系的产生、是数组合的出现、是从事和承认革新的努力、是产生新见识的思维活动、是对经验的重新组合、是新的意义群集…  相似文献   

14.
尽管已有研究认为员工学习目标取向有助于员工创造力的实现,但是关于员工学习目标取向通过怎样的具体机制来影响员工创造力并没有得到系统的阐释。整合了心理机制和社会互动机制,探讨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是如何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学习目标取向对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在员工学习目标取向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感调节了员工学习目标取向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进一步,心理安全感调节了知识共享意愿对员工学习目标取向与创造力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组织设计和知识治理理论,在动态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流程正式化、知识治理机制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互对新产品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在直接检验流程正式化与新产品创造力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并检验了两种不同类型知识治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6家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发现:流程正式化正向促进新产品创造力;正式知识治理负向调节流程正式化与新产品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而非正式知识治理正向调节流程正式化与新产品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流程正式化、正式知识治理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三项交互与新产品创造力正相关。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正式流程影响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并明确了这一影响过程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创造力(也称创造性)是指产生新颖而有特定价值的思维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由于创造力涉及新事物的产生,而新事物又是我们所未知的、通常也是我们难以推测到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创造力就像一个捉摸不透的"幽灵",无法抓住它的轨迹.美国心理学家艾肯也曾经这样说过,心理学中再没有比"创造力"这个课题被人研究得更多却被人理解得更少的了.即便如此,总结有关创造力的研究资料,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创造力发展的一些总体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48个自我管理团队47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协和控制下成就目标导向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结果表明,精熟导向与创造力呈正向关系,但在高协和控制的调节下,二者呈"S形"非线性关系;表现—趋近导向与创造力的正向关系被协和控制削弱;而表现—回避导向在低协和控制下与创造力呈负向关系,在高协和控制下呈正向关系。研究揭示,自我管理团队的低协和控制,是一个凝聚价值共识的良性阶段,高协和控制是一个既有合作又有道德绑架的矛盾阶段,这为管理实践中完善自我团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迄今为止,两国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各自走过了不同的发展路程.就两国创造力及其素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讲,中国向来重视独创力及其素质,并以其曾经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共识;而日本的创造力及其素质却引起了异议,或曰"具有创造力",或曰"缺乏创造力,只会抄袭",或曰具有"二次创造性"(笔者赞同日本具有"二次创造性"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创造学(研究)及创造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两国创造模式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北京高校214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探讨了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如何对其产生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导师支持行为除工作上的支持外,提出清晰目标和想法上的支持均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在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屠兴勇  张琪  王泽英  赵紫薇  何欣 《科研管理》2017,38(10):111-118
本文围绕“寻求推动知识型员工提升创造力的有效路径”这一基本研究问题,以41家银行的197名员工为调查对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并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一个包括中介环节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对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在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调节了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论丰富了内生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理论,同时有助于企业深入理解知识型员工内生动机的重要性及其如何通过知识共享意愿对员工创造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