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怎么传承上一代的革命精神,又将传递给下一代什么?这是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不可回避的命题。纪念性报道是每个重大时间节点的常规动作,为读者“喜闻乐见”。把“过去时”的报道题材做出“时新性”的新闻报道,是对编辑策划能力的一个考验。区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在本地媒体已多次刊发,如何“新瓶”装“旧酒”,将历史事件的旧闻写出新意,让纪念性报道喜读、悦读?我们认为应该赋予纪念性报道以仪式感。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报道是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分支,也是展现以广电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报道能力的“演武场”。融媒体时代,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如何做好纪念性融媒体报道以营造浓厚的社会气氛,是广电媒体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探讨融媒时代纪念性融媒报道的传播特征,提出了广电媒体做好纪念性融媒报道的创新策略,包括内容加技术、严肃加网感、传统加社媒、线上加线下等创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记者摇篮》2014,(3):3
对于记者来说,最常用的是正面表述角度,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举办了什么活动",往往是站在活动组织者或线索提供者的角度去报道。更多的情况属于"规定动作",不允许超规越矩,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或事实面前,如何突破常规,求新求变,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去遗忘,我们唯有纪念。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去遗忘,我们唯有纪念。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7.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被遗忘,我们惟有纪念。作为社会“嘹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已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回顾新中国60年军事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组织纪念性报道,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浓重一笔。尤其是近年来的重大纪念性活动报道.更是成就斐然。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军队传媒有关重大纪念性报道.从来没有如此集中过.这已成为60年中国新闻史上的独特财富和亮丽景观。  相似文献   

9.
衡阳抗战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新闻媒体选择与组织,依托于主流意识形态对其进行"意义定位",纪念性报道被嵌入到对"当下"的描绘和理解之中。媒体在对过去展开集体性的回忆与重构,建构衡阳抗战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强城市认同感的当代任务。  相似文献   

10.
欧灿 《军事记者》2009,(7):9-10
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与新闻相对应,已经进入历史的新闻,便成为人们眼中的旧闻。旧闻承载历史,也承载价值,在重大纪念性报道中,如何钩沉史海发掘旧闻,又如何跳出史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是新闻媒体时常要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纪念性重大主题报道“动”起来?衢州晚报的做法是大胆创新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合理掌控报道节奏。让静态的史料动起来,变非事件性的内容为事件性新闻,从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林新 《当代传播》2007,(6):124-125
及时报道各类意外事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反映事件的发展状态,不仅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坚持,对新闻人文精神的坚守.然而报道意外事件,特别是报道一些重大的或事关人命的事件,容易"炒"出"热点",给报道者带来"成就",也容易出"败笔",甚至伤及被报道者,反而背离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赵鹏 《新闻战线》2015,(3):98-99
就当下中国的现实来看,如何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搞好利益分配?怎样加快改变破解各个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深度报道的重点。什么是深度报道?为什么而"深"?从体裁上看,深度报道至少是通讯一类的长篇报道,字数往往在3000字以上。但长度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人物报道、事件报道、主题报道都有可能是长篇报道,但一般不能算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堪称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党面临的一次"大考"。对党报而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党报如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推动活动健康发展?其次,党报自身如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把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和成效体现到版面上?第三,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为此,新华日报从报道布局、作风文风、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立足"三个担当",进一步提升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两会报道年年做,今年如何突破与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人民日报如何高出一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把"走转改"精神贯彻落实到两会报道中;强调"紧扣主题、紧跟议程、紧盯现场";突出抓新闻、抓民生、抓基层;  相似文献   

16.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马超群 《今传媒》2016,(1):35-37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人意料.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远大于预知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剖析当今传媒环境下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突发性新闻事件策划与报道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以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连娜 《新闻窗》2008,(6):87-88
纪念性特刊作为报道题材的一类,是传媒工作者经常接触的对象。所谓“纪念性特刊”,就是为纪念、庆祝某个重要历史时刻或某个重要人物而推出的,所涉及的时间一般都较长,历史性资料多,题材重大,可报道的内容丰富,事件多且较为复杂。媒体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纪念性特刊的传播价值,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从而获得受众和市场?《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瑜烨  陈娜 《当代传播》2007,(6):130-132
纪念性题材作为报道题材的一类,是新闻工作者经常接触的对象.鉴于题材重大,历史性资料多,可报道的内容丰富,媒体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纪念性题材的传播价值?这就需要组织者精心策划,需要对体裁选择、报道角度、报道方式及版面安排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媒介自身和读者群体的定位,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从而获得受众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