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个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句组(也称句群)或文章段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单句,以及复句)组成的。无论是分句,还是句子,当它们多个连在一起组成复句或句组、段落时,它们之间就在意义上或结构上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而有机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其中的每个分句,或者每个句子,却仍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表达这种意思所必备的结构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例如:  相似文献   

2.
成爱君 《传媒观察》2005,(10):60-60
我始终认为短段落是消息的形式特征之一。其理由是:一、我们打开《参考消息》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消息这样是由若干很短的段落联缀而成的。二、美国的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好的消息写作是干脆而明快的。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是它的特征。”还有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运用中,如果同一个语言单位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错误,这就是一种综合错误。语言单位有多种,主要的是:语素、单词、词组(或叫做短语)、句子、句组(或叫做句群)。综合性错误多见于句子和句组中,而句子又有单句、复句之别,所以,也可以说,这类错误多存在于单句、复句与句组中。本文所要谈的是单句运用中的综合性错误。先看两例: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名学阿基米得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我感到,写章与此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你能想出一个好点子.往往可以带出一篇佳章力作。经常搞字工作的同志,恐怕都有这种体会。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幽默     
我是画图画的,有时也作文,投寄报纸发表。因为怕丢,就复写一份自己留下。积数十年之经验,越来越感到非留不可了。拿最近一次来说,有家报纸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是我熟识的青年朋友,自然要按时交卷,他也按时登在了报纸上。我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才发现1,000字里,只有第二段开头16个字的那一句是我写的,还有一个句点;此外,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那篇作文有1,400字,选用了1.14%强,按原稿署名“方成”。因之也越来越感到当编辑之难了。一篇别  相似文献   

6.
广播稿怎样才能做到明白如话呢? 我认为每一篇新闻稿在写作上应当注意: 一忌长。广播新闻稿的篇幅要短。一篇新闻说一件事,不要面面俱到。一稿一般三、五百字,不宜发千字文。广播稿的句子也要短。长稿短编,复句化作单句说,有的来稿,一句长达一百字,  相似文献   

7.
<正>衔接,也叫“过接”或“过脉”,是一项基本的写作技术。通俗来讲,就是用衔接语把不同表意单元(句子、层次、段落)有机缀连起来,使文章语意连贯,文势顺畅。写材料,永远离不开衔接,因为写作过程就是将碎片的信息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先由文字组成句子、段落、层次,进而形成篇章。不同句子、层次和段落组合过程中必然产生“接缝”,若没有衔接,文章必然文脉不贯、文势不顺,产生顿挫感和突兀感。所以,材料写作需要衔接来承上启下、穿针引线、搭桥接榫。写材料时哪些地方需要衔接,  相似文献   

8.
三、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古人也提倡惜墨如金,“增一字则繁,减一字则阙”,“篇无累句,句无累字”。用这些标准来要求,不难发现我们报上不少消息的文字远没有达到。例(1)“地处北京南郊,过去备受‘沙荒’之苦的大兴县如今开出了‘五朵金花’:大兴县鸡蛋、鲜奶、蔬菜、西瓜和成片的绿林,使首都人民  相似文献   

9.
语贵含蓄。一篇新闻作品,意思浅显直露,即使没有芜字冗句,总觉淡而无味,有缺憾;如能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让人读后似嚼青橄榄似的,余味无穷,方称佳作。含蓄,是在增加语意的容量。通常情况下,一字一句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含蓄的字句则不然,它们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有弦外之音,味外之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11.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12.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13.
主语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句子成分之一。它是陈述对象,居于谓之前,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有主语;另一方面,有些句子如果没有主语,就失去了陈述的对象,使人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所以,编辑人员必须弄清无主语句、省主语句与缺主语病句的区别,否则很难在加工稿件时把好文字关。  相似文献   

14.
怎样抓问题     
“抓问题”,这是一句老话。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抓问题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为什么要强调抓问题 抓问题,有利于提高报纸的质量,问题抓得好,新闻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一篇新闻稿件提不出什么有针对性的问题,就谈不上吸引读者,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5.
现在,简要地谈谈语言表达问题。理解是播音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依据。但理解了并不等于就能播好。语言表达的主要手段有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重音:一篇稿件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是一个独立的意思。表达这句话意思的最主要的词、词组或短句,就是这句话的重音。  相似文献   

16.
无论新闻还是文学,写作时都先要立意,意者,文之帅也,词、句、章等皆为主帅所遣之兵,勿因句章不准而使意题摇摆不稳,勿因小巧而失大真。梁衡常说,无论新闻还是文学,写作时都先要立意,即明确思想主题,明确想说什么。意者,文之帅也,词、句、章等皆为主帅所遣之兵,勿因句章不准而使意题摇摆不稳,勿因小巧而失大真。  相似文献   

17.
“被”字句在说话或文章中,同其他句子一样,也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之中,与别的句式配合使用。因此,它必然要和上文或下文的句子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用好“被”字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自然也会产生某些语法错误。本文所要谈的是“被”字句在与其他句式配合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另外附带提一下“被”字的词序问题。一、与主动句配合使用时出现的错误“被”字句经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极好的修辞效果,如以下二例: ①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  相似文献   

18.
在<半月谈>今年第19期上,读到苏北同志在"半月评论"专栏里写的评论文章:<力戒"口惠民生">.这篇千余字的言论,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剖析深刻、文笔生动,笔者一口气读完,又爱不释手地读之再三. 这篇1600字的评论,11个自然段,几乎没有长句子,读来很是轻松.笔者认为在写作上具有以下4个特点: 一、知情知底,把民生问题作了精彩的提炼.  相似文献   

19.
在句组中,那种只由两个或三个简短单句组成的简单句组,意思比较单纯,结构也简单,一般说来,组织和使用都比较容易。可是,复杂的句组,情况就不同了。这种句组,思想内容多,结构也复杂:它往往由众多的句子构成,而句子,可能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以及复杂的多重复句,复句的分句又可能是复杂的句子形式;同时,它的结构层次也多,结构关系也复杂。这种句组,无论是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