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职业院校教师提出教师不该、不能参与课程开发入手,具体分析教师到底该不该参与,能不能参与的疑问后,提出教师应该参与,也能够参与项目课程开发。最后指出教师发出否定话语的原因是不愿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剖析原因后,从理念培养、多元激励、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树立了“课程建设即教师建设”这一指导思想。因为校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而要求教师参与课程研制、设计与实施工作,必须首先形成“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设计、实施”,“课程开发即教师发展”的师资培训理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改深入推进,选课走班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积极探索的项目。为了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对区域内9所学校自主选课的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从校本课程的类型,课程与教师比,开发教师的专业和年龄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利用问卷、访谈、教师观察等方法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抽样调查。发现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扎实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教教材”和简单地“用教材教”的观念必将要改变,而开发课程资源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既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几乎丧失。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在课程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我们需要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主权,包括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课程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的开发自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支持和课程专家的指导,而直接承担开发任务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专家与教师,尤其职业院校教师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在他们的紧密合作下,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项目课程。即项目课程所主张的是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发课程的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既是一个如何科学建构课程体系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怎样规范推进课程实施的实践问题。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建设的思想观念较为滞后、课程建设的目标比较模糊、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课程实施的途径比较单一、课程建设的评价不够全面等认知误区和行动偏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从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定位、开发课程资源、强化课程实施、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为什么建”“怎样建”“如何实施”“建得怎么样”等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而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而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 ,从而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教什么”。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某种挑战。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 :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情境分析——确定内容——教师申报——编制纲要——学校审定——学生选课——排定课表——走班开课——学分管理——课程考核——成果展示——总结提高”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处理好独立与合作、校本课程与“编教材”及“搞活动”、教师开课和学生选课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工作过程课程观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出挑战。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应包括课程实施认识能力、课程实施实践能力和课程实施反思能力,在这三个维度基础上可构建体现工作过程属性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指标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培养需要研制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指导标准、确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观、实施实践化取向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子军 《甘肃教育》2008,(15):20-20
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借助学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改进课程功能活动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教学改革,就是促成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没有任何人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感、灵感、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也经历了由"防教师"的课程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教师实施的课程必定是经过教师加工后实施的,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参与进来。然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分辨是形式上的参与,还是内容上的参与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事。  相似文献   

13.
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即在课后服务时段,学生在学校教师引领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与建构的课后服务课程,课程多元“营养”丰富、贴合“体质”顺性适需、满足“食欲”契合兴趣、自主挑选各取所需。课后服务课程“套餐”表现为基本课程、特色课程、留白课程三种课程样态,通过科学搭配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师本课程”,因为最终是教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教师关注与期待的不同,必定会引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知识与教师课程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程度,个人知识的“内隐”影响教师课程参与行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知识为导向,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路径,包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取、课程开发知识的内化,教师知识的共享、课程开发知识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加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也因此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抓手”。问题在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克服许多障碍;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身也存在局限。因此,需要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命题有更为谨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主动参与,又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密切配合,同时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构建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的课程参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勇  郑三元 《上海教育》2001,(13):28-30
自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并于1997年在山西、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以来,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引发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推出,使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与地位,也使得课程开发更贴近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性。而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地提出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可以预见,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关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等问题将引起普遍地关注、思考与探索。其中,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