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古镇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岛屿型运河聚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下,南阳古镇传统地景空间的文脉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古籍舆图阐述南阳古镇历史沿革,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阡陌交通、景观节点四方面切入,系统概括了南阳古镇地景空间构成及其表征,进一步揭示了运河水利影响下治水、营城及生活的营建智慧,以期为大运河山东段运河聚落建设及运河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形态,总结本土规划的山水关联融合智慧,提炼历史实践在山景发掘识别、山景呼应设计、山景体验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方法与准则,诠释其中蕴含的在地“四望”与“寻胜”、朝对山景的聚落轴线骨架定向、关联山景的城市标志建筑营建、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等技术要点,构建融合山景、塑造聚落特色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体系,进而从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指引城乡人地景观良性发展的角度,探讨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6.
山地历史城镇作为我国独特的聚落空间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传统空间结构的延续是古镇形态保护的基础,但定量标准的缺失使古镇空间结构保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选取重庆市丰盛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视域的拓扑方法对古镇保护规划实施前后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取古镇空间特征并对其格局变化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7.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规划响应路径是提升非遗保护、管理与开发水平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前提。以绵阳市为样本,运用GIS工具探究其非遗空间格局特征,进而立足规划视角提出具体发展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非遗类型结构完善、数量不均衡,整体格局为“四核一带”的“C”形空间分布结构,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基于此,试图在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将绵阳市非遗资源保护发展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衔接,通过顶层设计与横向传导互促共进的方式完善绵阳市非遗保护发展规划体系。具体可通过构建连线成片空间结构、合理配置设施用地、显化高密度区功能价值,优化其非遗发展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发展沿革与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与民生关系密切,空间复杂多样。针对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如何从谱系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结构性解读和系统性优化,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回顾东西方城市的发展演进及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城市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都市、山水、人文的三副骨架及对应的要素体系,总结多骨架体系的外在特性及内在关联,并提出多骨架体系的叠合解析方法,进而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多骨架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中的运用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越  戴宏杰  张平 《中国名城》2023,(11):81-87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及传承意义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的发展、保护进程中,囿于诸多因素,大量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村镇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传统村落叙事要素,分析空间的叙事条件,把叙事方法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通过叙事空间营造,让村落成为文化感知载体,形成文化场,保护传统文化,激活村落内部活力。以墨戎苗寨为例,整理村落的叙事要素,分析公共空间叙事性,从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媒介和叙述内容4个方面,提出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为当代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地的乡土民居类型多样,其空间定型对应于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其布局对应于生活方式与宗法观念、其建构方式对应于地区可便捷获取的建筑材料、其形态特征对应于气候条件并体现出地区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建造技术。以乡土民居的地区类型为基础,形变后的民居汇集成聚落,在强化乡土民居类型的地区属性的同时,更突显出人文信仰在聚落构成上的规则。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下,各地都开展了乡土民居和聚落的更新改造工作,在这其中村民自主更新方式对于乡土聚落保有地区性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超  汪铎 《中国名城》2023,(4):29-36
参照近年来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宣言、宪章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同时结合苏州工业遗产特色和苏州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开展近况,尝试构建基于城市多维价值的工业遗产评价体系,并对原有的苏州工业遗产评价体系进行修订。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并运用该体系对苏州姑苏区工业遗存进行新一轮普查,建议苏州新增工业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滨水区的综合利用与再开发对建立滨水城市多元价值共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以及激发滨水空间活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梳理滨水区发展历程及趋势的基础上,从目标导向、遗产空间、更新要素、机制保障四重维度提出城市滨水区“滨水空间更新目标—建成遗产空间梳理—存量更新要素介入—空间更新机制保障”的更新框架,并以重庆市长嘉汇大景区弹子石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建立重庆滨水多元价值目标、延续南岸滨江历史空间格局、赋能南岸滨水空间要素、编制滨水地段实施手册来探讨城市滨水区存量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海洋文化资源属于海洋文化的一种类型,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来讲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发展程度重视不够,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山东当地传统海洋文化资源分布散乱,从而呈现出"海陆文化分割"以及海洋文化价值内化不足的现象。经研究发现,山东当地的传统海洋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而实现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与产业化创新重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传统海洋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可以基于评估的结果去探索传统海洋文化资源实现价值整合与产业化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市南捕厅历史街区为例,通过综合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多元异构时空数据分析、历史信息比对等技术手段,展示了复合历史空间导向的数字化保护与更新实践。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对历史街区的大场景进行纹理数据采集,构建整个历史街区的三维数据模型。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为历史街区更新构建合理的历史空间形态框架,并对历史街巷内部一系列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保护更新设计。在此基础上,基于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对南京主城及和南捕厅历史街区文化活动的精准画像,探求南捕厅历史街区价值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更新保护的前提下,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内在肌理,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从空间要素的组织构成入手,探讨了历史街区中各个空间要素的组织形式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