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调整,这是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目标确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做出的必然反应.本文就对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
[背景材料]日本政府于2004年12月10日通过了表明今后10年安全保障政策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新大纲提出了日本安全战略的两大目标“:防止威胁直接波及日本”和“改善国际环境,以防威胁波及日本”。并提出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三种途径。这表明本日安全政策的内涵已由国内安全拓展到国际安全,不仅仅满足于确保本土的安全,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从而建立有利于日本的外部安全环境。[考点链接]历史部分: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相勾结,倭患愈演愈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2005年以来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教师信息教育培训、信息课程改革、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开展的相关活动以及新日本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等几方面对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新进展状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期待能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环境安全是一个越来越被众多国家重视的世界性问题,其本身具有的合作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一国内独立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是中国实现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对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的展望即中国环境安全战略分为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应首先发展国内战略,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展环境外交,促进国际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多边主义的周边战略。本文通过对中国参与的两个周边多边主义案例的考察 ,认为中国参与多边主义机制既是为了维护现实的国家利益 ,也是在通过参与多边主义进程 ,创设以新安全观为代表的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6.
对政治大国的追求是以往日本的总体目标,但对国家全面的外交战略的研究和思考,是在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时候。2002年11月28日,日本提出了一份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新时代、新视野、新外交》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将日本放在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分析,全面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式的特点,提出了日本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任务。进入小泉时代,中日之间的矛盾成扩大趋势,这不仅影响日本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2007年日本文部省统计,全国758所高校中拥有环境本科专业的大学有180所,研究生院76所,其中,国立52所,公立16所,私立112所,每年新生入学规模24651人。非环境专业高校设置环境相关课程的有756所,研究生院598所。很显然,日本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不断加强优秀环境人才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8.
丁林兴 《历史学习》2001,(12):28-29
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1956至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8%,1968年日本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第二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打过一场经济战,但这场战争结束20多年后的1978年,双方又签订了《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展开了石油贸易。文章在论述这一协议交涉的政治过程之后,从日本的“经济安全保障”战略、中国大陆的外汇战略以及当时牵制前苏联与日本共同开发秋明油田及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战略的角度着重考察在石油贸易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外交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化产生着一种强大的需求,即要求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建立更普遍、更合理的国际秩序,营造一个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发展使大国的权益、权力、战略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使当代国际关系出现复杂纷繁的局面:全球化使当前大国关系冲突与合作并存,既在全球公共问题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又在涉及各国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存在许多矛盾。这给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人的西北国防战略观早期以“塞防”论引人注目,九·一八事变后,又以“长期抵抗的后方根据地”而再掀高潮。“塞防”论中,新疆是防御的重点地区,俄国是防御的主要对象;“长期抵抗的后方根据地”战略中,远距海岸、列强侵略尚未深入的西北内陆被视为国防的生命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近代中国人对西北战略地位的新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在中国经营西北国防史上,提出了划时代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间的对峙、冲突,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重新恢复了军事机能,并不断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先后围绕着日美安保体制和防卫自主性制订了联系防御、专守防卫、综合安全保障等战略。尤其是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出台后,在建立新的世界霸权和干涉主义战略推动下,日本秉承美国旨意、针对行使“集体自卫权”和将军旗打向海外,积极酝酿着先发制人的攻击,加快了迈向军事、政治大国的步伐,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3.
明代辽东海防缘起于倭寇之患。明朝廷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海防策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战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了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战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同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祖国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实践中,积极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并主张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合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这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日本国家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日本历届政府都把争做世界政治大国和恢复国内经济增长作为最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世纪之交,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教育在修改《教育基本法》、改革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等方面有诸多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自联邦成立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其外交和防务政策的重中之重。在依附于大国保护其安全的机制中,澳大利亚在军备控制、裁军和核不扩散政策方面是一个较为被动的旁观者。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希望多方位来实现国家安全,而建立全球和地区安全机制,是其外交努力追求的方向。澳方希望藉此来提高自身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及其影响,但它在这些领域的骑墙态度却影响了这一抱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国防教育系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针对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对国际形势认识不足的现状,学校应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将国防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学生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尚武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的国际学生教育政策在美国例外论、多元文化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呈现出注重文化输出与国防安全、倡导技术移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后“9·11”时代,美国又确立了将国际学生教育作为保护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重要屏障、吸纳海外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的政策理念。美国经验表明,国际学生教育政策可以与国家安全、经济贸易、文化外交、全球竞争力等多方面利益相融合,有效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学生流动受阻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的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也暴露出深受外部环境牵制、吸引高科技人才政策缺乏稳定性、难以抵御高等教育财政风险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