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巍莉 《华章》2007,(8):88
中国画已经发展出一种理性和非理性合一的绘画,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这也是中国画教学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2.
唐凤鸣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67-70,76
中国绘画的特征是绘画理念、工具材料及其衍生的笔墨技法三者的统一,任何单独剥离其中一种或将其对立进行中国画的革新都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继承中国画的特长,发扬传统绘画中的中华文化精神,才是中国画革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色彩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是研究中国画绘画观念、形式语言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发展演绎,可以大体概括为:由丹青重彩———以墨当彩———融通中西。文章着重分析了西方绘画色彩与中国民间绘画色彩对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运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和深厚文化的内涵,在世界美术方阵中独树一帜。它经历几千年的发展、革新和不断继承、丰富,创造了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技巧及族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我国文化独特的中国画语言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我们民族瑰宝,它特有的艺术精神、表现方法再加上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已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创作审美观念的分歧,以及相互影响与融合的结果——现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审美观的产生,从而揭示中西绘画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与中国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元明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4):22-26,32
从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的联系的新角度,探讨了汪曾棋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认为其小说创作融注了中国画特别是其文人亘的创作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神似,二是境中有我,三是笔墨情趣。文章并从作家的绘画修养、个性情趣、哲学意兴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汪曾棋小说创作之所以能融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源流。潘天涛先生说过:“故言西方绘画者,以意大利为产母,言东方绘画者,以中国画为祖地”。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对传统人画体系的误解导致了对传统“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片面理解,它对现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并直接削弱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美学深度。本回顾了“工笔画”在中国传统(人)绘画中的实际发展,着重提出了“工笔画”在绘画形式和绘画态度上对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发展空间,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艺术中"空白、虚实"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白、虚实关系是中国绘画美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课题。中国画特别强调空白、以虚映实的处理手法。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与空白、虚实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绘画美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空白、虚实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在对视觉美的追求上,绘画与版面设计有着相通之处。报氏版面设计若能有意识地借鉴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一些审美因素,诸如,疏密虚实、均衡与呼应、纵横开合、八线宜忌等,则能提高版面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1.
楚绘画是中国上古时期水平最高和最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之一。它涵盖了后世中国画人物、山水、花乌分科的基本题材,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造型语言,并能以概括性较强的形色语言表现对象的神韵;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对汉代绘画及后世中国绘画格局的形成意义至关重大。其造型、图式和色彩不仅具有形态学意义而被后世直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艺术要素和艺术精神影响了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观,指出中国画的写实是一种既具有真实性又有概括性的、移入了画家主观情感的写实,以表达事物内在的风神为中国画始终追求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色彩观念和历史演变的剖析,以及中西不同色彩观的比较,探讨中国绘画意象色彩在当代中国画创新中的拓展,阐明色彩革新是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14.
鞠光泉,1964年10月出生于山东诸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画创新委员会会员。经过多年探索,在绘画材料上使用了具有现代气息的透明材质作为绘画载体,用树枝作为绘画工具,了妙地将中国画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技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水墨和油彩,走出了一条国画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15.
冯皓  吴向炜 《考试周刊》2009,(14):56-56
架上绘画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创新,科技的发展给架上绘画技术的提升和革新带来了可能,同时使绘画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如何协调绘画和新技术的关系.是当下艺术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画写意画亦称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也是当今专业院校的美术绘画、设计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本文以探究教学的特点为理论指导,论述对此课程的教学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始终紧密联系,它们同样富含人文色彩并承载着某些启发寓意。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它在艺术风格、文化品位、艺术思想、审美特征上,都对陶瓷绘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对陶瓷绘画产生影响,改变了陶瓷绘画的成长轨迹。本文针对中国画与陶艺绘画的异同之处进行讲述,指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基础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陶瓷绘画学习的重视,更好的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画。  相似文献   

18.
封建王朝发展至明清已是腐朽、没落之势,这种时代背景促使许多人学反思如何冲破陈座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思想的自由与解放。正是在如此具有近现代先进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清诞生了一批个性独特、风格迥异的创新派绘画。我们今天研究明清哲学思潮对明清创新绘画形成的影响,就是要探索明清创新绘画形成的思想基础,找寻中国画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走上适合中国画自身美学规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清代绘画的世俗化倾向是传统文人画余绪的终结和中国画现代形态的肇始。从吴门画派到扬州画派再到海上画派,是中国画世俗化递进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绘画本体上分析清代绘画世俗化的两个代表性画派——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我们可以从绘画的题材、色彩、形式等方面看到他们同文人画传统之间产生的变化、拉开的距离和世俗化严谨的清晰脉络。清代绘画的世俗化过程是社会形态从"农"到"工"的转型,是艺术家从"士"到"商"的转型,是文人画职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潘骥 《甘肃教育》2007,(11X):61-61
在世界绚丽无比的绘画领域里,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在隋唐之前,就有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的说法。色彩因受儒家的色彩伦理的限制,在画面上并不占主要地位。在中国画创作中,色彩的应用强调画家要全面、完整地去观察客观物象的本质精神,做到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发挥主体的想象力。而在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