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这门学科是一门老课程了,档案界泰斗吴宝康先生在1996年这样说过:“从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期档案专修班开讲算起,已有40多年。我们习惯称之为中国档案史,其实就是中国档案工作史、中国档案事业史,它是我国档案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叔通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战略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9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建50周年①。50多年以前,陈叔通先生帮助钱学森回国,新中国迎来了被美国当局看来“能抵挡五个师”的世界级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不仅开创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客厅里悬着吴小如先生书赠的条幅,来客是编辑,由此知道我和吴老先生的师生之谊,便托我向老先生组稿,请他写一写魏建功。这位编辑编的是魏建功家乡的文史杂志。吴老先生回函说,近时正忙,待明年魏老文集出版再写吧。正欲复命编辑,忽而想,我也见过魏老的,不如先凑一篇,暂作缓兵之计。我在大学读书六七年,见魏老则不超过六七次,而交谈一次也说不上。应该说,我从来没有走近过魏老,只好远眺了。  相似文献   

4.
曹建忠 《档案》2018,(9):13-18
吴宝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是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档案学术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档案学研究、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运用价值,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吴强 《云南档案》2010,(12):11-14
<正>多年前与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先生有过这样一次对话,他在看过云南省档案馆保留的大量记录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后,表示衷心的感谢,说因为有了我们的工作,才使他能够在六十年后还看到如此珍贵的史料,当时我们回答陈先生说,"守护历史,维护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环绕在苍松翠柏间的巍巍中山陵,我们必须仰视,才能真切地领略到她雄伟宏阔的气势,壮美险峻的胜景。而当我们面对首批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中山陵档案,这一卷卷纸页泛黄,透着历史沧桑的档案文献,同样应该仰视它。它们从另一个侧面,为世人勾勒了孙中山先生在六朝古都南京竖起民主革命旗帜,以坚韧的革命精神,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倡导民主政治,不屈不挠,艰难拼搏的人生轨迹。通过这些档案文献,更传达出了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对他的爱戴和敬仰。盛夏之际,本刊与《上海档案》编辑部的同志一起,再谒中山陵,并走访了“中…  相似文献   

7.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名新院士。下午5时,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胡适兴致勃勃,又讲了十来分钟的话,在说完“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几句话后,突然往后一仰,倒在地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一代学人就这样邃归道山。谁能想到,就在他辞世前夕——2月23日晚10时许,胡适在其台北福州街寓所用毛笔写了“明实录”三个字,据黄彰健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明史专家)推测,这大概是胡适生前就毛笔所写的最后的字了。胡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虽非研究明史之专家,对《明实录》亦有研究,而对《明实录》的校勘整理出版,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在访问大陆期间到北京大学进行了演讲,当他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校方向连战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连战母亲赵兰坤女士当年在北大学习时的学籍档案和照片。照片和学籍档案清晰地记载了现年96岁的连战之母赵兰坤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宗教及社会学科专修学习的一段真实历史。可以说,这是一份意义深远、弥足珍贵的礼物,也是连战先生意想不到的礼物,这份特殊的礼物不仅给予连战先生意外惊喜,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们从中却感悟出几点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人类历史离不开档案。中国社会五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  相似文献   

9.
正1950年8月,唐明照回国受阻事件,引发新中国外交部的高度关注。外交档案记录了事件经过:新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谭希林,收到哈瓦那的两通电报—古巴使馆来电,留学美国欲借道古巴回国的唐明照,获取香港的签证非常困难,在古巴也难于久留,想通过捷克回国,情况非常紧急,请设法帮助联系。谭大使获悉后,紧急致电北京,向外交部请求,将此事转告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让他替唐明照想办法,联系秘密经过苏联返回中国。  相似文献   

10.
新春时节,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访了我们档案界的老前辈、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年近九旬的吴宝康先生。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1954年至1955年间,他的回国问题一度成为中美外交博弈的焦点。1950年8月钱学森回国受阻后,我国政府非常关心他在美国的处境,一方面积极给予声援,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供帮助,最终通过中美日内瓦会谈帮助钱学森回到祖国。本文根据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和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收藏的外交档案还原了我国政府关心和帮助钱学森回国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2.
《档案》2003,(2)
(本刊讯)在2月27日召开的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洪毅发表了讲话。他要求全省档案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档案工作。要按照十六大关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认真审视我们的工作,查找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上还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准档案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中不断有新创造,工作中不断有新进步。他说,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牢牢把握精髓,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  相似文献   

13.
王振忠 《中国档案》2005,(11):25-29
知道有王振忠这个人很早,大约有十年了。那是因为在《读书》杂志上读到他的一些学术随笔涉及徽州文书和其他史料,觉得这是一位不那么学究但很专业的学者。后来读到他的《斜晖脉脉水悠悠》(学术散文集),发现他不仅能写很专业的学术文章,还能把学术文章写得很好看,觉得这是一位有才情的学者。再后来看到他在《万象》上根据第一手的史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档案,描述和探究历史场景的文章,发现他对史料的利用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就又觉得这是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档案价值,会充分运用档案的学者。并隐隐感到他与档案应该有点故事。果然,经“调查”,了解到他个人收藏有一万余件徽州文书。于是,就有了记者对王振忠先生的造访和这篇约稿。  相似文献   

14.
女士们、先生们、档案界的同行们: 今天在中国北京召开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成立会议。这是东亚地区档案界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凯斯凯姆蒂先生光临并指导我们的会议,我感到特别高兴。东亚地区分会的成立,对于加强这个地区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繁荣与发展档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对东亚地区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凯斯凯姆蒂先生的光临,对东亚各国和地区代表们应邀来京,共同探讨我们这个  相似文献   

15.
彭桓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曾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他领导并参加了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1999年9月 18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应该说中国进入联合国,美国不敢欺侮我们,的确与“两弹一星”有关。如果没有这个,我们也没资格和美国谈什么事情。原子弹发挥怎样的作用,要看掌握在谁的手上,咱们是和平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光荣与梦想正在化为历史,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来临。面向21世纪,中国新闻界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优良传统和作风?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新闻界应该在新闻观念和新闻实践的诸领域实现哪些变革和创新?”这是胡斌、李魁领二位先生在1996年《新闻爱好者》杂志上著文说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感人至深,顿时,我们犹如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真     
戴松恩先生档案捐赠家乡档案馆4月4日,中科院院士戴松恩先生的外甥女孙序夫妇专程从北京来到常熟,将其姨夫生前的荣誉证书、聘书、奖状、学习笔记、学习书刊、工作活动记录、来往信件、照片、录像带、实物等数百件档案,捐赠给家乡常熟市档案馆。常熟市档案馆举行了“中科院院士戴松恩先生档案捐赠仪式”。副市长钱向宏出席了宴请,并代表常熟市政府对孙序夫妇热爱常熟、关心常熟之举表示衷心感谢!(毛巧珍)档案纪实英雄雪梅流芳百世殷雪梅同志生前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殷雪梅同志30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埋头苦干、兢兢业…  相似文献   

18.
裴桐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与领导人,是档案界的“三老”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档案业务管理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他在档案工作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工作方法还有个人作风,对当今的档案工作者也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西档案》2006,(6):4-4
主席先生: 女土们、先生们: 在这金秋10月,中国档案学会和中国影像技术协会代表团一行24人,带着祖国大陆广大档案学会会员和影像技术协会会员对台湾档案、缩微、影像界同仁的深情厚谊来到宝岛台湾参加2006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值此交流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影像技术协会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辛勤筹备此次交流会的“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的各位同仁以及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0.
1960年,我从机关工作调到上海作协《文艺月报》编辑部(后改为《上海文学》,又改为《收获》)。魏金枝先生是副主编,负责编辑部的工作。记得报到那天,编辑部同志把我领到主编办公室,只见一头花白短发挺硬得象刺猬似的魏老正伏案看稿,神情十分专注。直到我们走到他的写字台边站定,陪我的同志叫了一声“魏老”,告诉他我已来报到上班了,他才抬起头来,象羚羊抵角似的从眼镜框外看了我一眼,答应了一声“噢”,接着便又看起面前的稿子来了。陪我的同志和我一起在他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想等他将面前的东西看完了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