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2.
焦文林 《高中生》2011,(10):14-15
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当时的政局十分险恶,统治者用强硬的手段御下,杀戮异己.士人们只好用喝酒、佯狂等手段与当权者作顽强而坚定的斗争。于是,便有了风韵脱俗、才情过人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洒脱不羁的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其代表人物阮籍,更是令人为之折服。  相似文献   

3.
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崇尚玄学清谈的作风与独立不羁的人格与嵇康等人合称“竹林七贤”。因看不惯司马氐集团的专制无道,阮籍醉酒佯狂与之对抗;却又不敢与之完全决裂,也曾先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相似文献   

4.
青眼有加     
延延 《初中生》2007,(31):11
相传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能做出青白眼.他对厌恶的人,眼睛会向上或向旁边看(就是俗说的眼睛一翻),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他就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相似文献   

5.
“青睐”和“白眼”是两个意思相对的词语。“青睐”意为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喜爱或重视;‘名眼”则是表示轻视,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关于这两个词,还有一段典故呢!魏、晋交替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阮藉,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一种会使‘清白眼”的本事,对志同道合的人,用青眼(两眼正视,眼球黑的多)相看;对其不欢迎的人,就白眼(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相待。据《晋书·阮藉传》载:阮藉母亲死的时候,秘喜去吊丧,他以“白眼”相对,科喜十分难堪,不快而退。随后税康带着酒和琴前往,他便换了‘请眼”,表示欢迎。至今…  相似文献   

6.
1.青眼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自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后人便以“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  相似文献   

7.
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诗歌代表了“竹林七贤”最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化品格上表现出三重性。其一是道教品格,以游仙诗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并掩饰自我思想上的痛苦;其二是儒学品格,表现为对儒学道德准则的遵循和具有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热情;其三是道家品格,对老庄思想的认同及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三者交织,构成阮籍、嵇康诗歌文化品格的复杂性,从而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华妃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其翻白眼的动作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引来不少人模仿.相传,古代有人比华妃更厉害,能做出青白眼,他就是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阮籍对厌恶的人,眼睛会向上或向旁边看(就是俗话说的"眼睛一翻"),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他就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  相似文献   

9.
阮籍诗文常被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典型广为研究。前人对阮籍作品的研究涉及"竹林七贤"诗文的整体研究、阮籍身世思想的研究等,有许多经典代表作品。本文结合阮籍人生经历就其创作及思想分析阐述了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并论述了阮籍作品与竹林七贤其他人物的联系,对进一步学习研究阮籍生平和诗文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向秀(生卒年不详)字子期,河南内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11.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生活处于矛盾状态之中,黑暗的政治局势使他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济世”志向无从实现。一方面不甘与邪恶势和同流合污,一方面又因无力与之抗争而转入“好老庄”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由此体现出来的是其人格上的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12.
刘蓓萱 《考试周刊》2009,(31):28-29
正始年间,“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在思想和文学创作中虽各有千秋.但都反对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名教,主张“任自然而越名教”,成为当时文化精神的代表,被后人称为“正始双璧”。  相似文献   

13.
阮籍(210-263),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是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有《阮籍集》(或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行世。阮籍的思想前后有所变化。早期著作《乐论》以道家的“无欲”释儒家之“和”,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一定保留。在后来的《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清思赋》、《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他的思想则完全转到了道家的“自然无欲”方面,而对儒家的名教声色之美作了尖锐的鞭挞。  相似文献   

14.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其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在这些记录诗人政治感慨的诗中,阮籍用隐约曲折的形式表现了寓藏于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情绪往往愤激,辞旨往往隐晦。其中,《咏怀诗》(其一)写道:  相似文献   

15.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其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在这些记录诗人政治感慨的诗中,阮籍用隐约曲折的形式表现了寓藏于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情绪往往愤激,辞旨往往隐晦。其中,《咏怀诗》(其一)写道:  相似文献   

16.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与刘伶都以嗜酒著名,但他们嗜酒的状态与原因其实存在较大差异,阮籍心怀痛苦与无奈,因而无节制地狂饮痛饮;刘伶则特爱杯中物,每次都是酣畅淋漓地饮。阮籍嗜酒实际为醉态蒙蔽世人而保全自己;刘伶则因酒而达到放达脱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阮籍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及诗文创作的研究,揭示阮籍极富个性的人格特征。与邺下文人的英雄人格和陶渊明的至人人格相比较,阮籍的人格属于常人人格。在将这种常人人格置于阮籍个人的人格发展和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中进行考察时,发现这种人格构筑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并由此而显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成语“得意忘形”原用来形容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阮籍等人“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忽然失去常态;而陶渊明则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然忘食”作出解释;宋人潘大临刚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使得此诗留传下来的只有这么一句,落下了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雅好“老庄”,放浪形骸,恣情任性,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既明哲保身,谨慎处世;又越礼狂放,纵情肆志,追求弃绝文明返归自然之“真”的境界———“逍遥”。然而他所选择的全“身”全“节”之路并未给心灵带来适意,相反却是更深的痛苦:“向内的迁徙”无法自足的存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困境中,诗人何所归依?诗人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