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北宋文献资料保存有一些关涉宋玉的文化名流的文学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反映了北宋文化名流阶层的宋玉接受倾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北宋文化名流阶层的宋玉接受承继了表现为两极走势的唐代文学思潮中宋玉批评的思想倾向,但与唐代不同的是对宋玉及其作品的肯定意识在北宋不仅是主流意识,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强势。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渐渐恢复和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空前壮大,统治集团的控制能力逐渐下降,这时候王阳明学说逐渐为广大知识阶层所接受,并为更广大的市民阶层所趋  相似文献   

5.
陈定宏  谢冰蕾 《教师》2010,(11):126-128
明代中叶,市民阶层成为新兴的庞大读者群。为了在迎合读者和劝善惩恶之间找到平衡点,冯梦龙在“三言”中叙述了大量的偷情故事,并为这些偷情故事设计了颇具匠心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叶,市民阶层成为新兴的庞大读者群.为了在迎合读者和劝善惩恶之间找到平衡点,冯梦龙在"三言"中叙述了大量的偷情故事,并为这些偷情故事设计了颇具匠心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中后期英国市民与王权的较量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伦敦市民阶层表现尤为突出。诺曼征服后,伦敦因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获得城市特许状,其市民也拥有相当的自由权利。伦敦市民阶层主要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他获得市民权的城市居民。他们抑或通过手工业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抑或通过斗争和谈判在议会中获得一席之地。二者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妥协,其目的都为争取各自的利益。最终,其形成的规范和制度为英国宪政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别的故事》和《石榴庭》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确立文名之作。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出现了对其童话大量译介与广为接受的现象。译者们将目标读者群想象为成人的译介策略,国人将其童话作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接受,体现出深刻与独特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文化传统、现实需求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像曹禺前期戏剧作品这样横跨传统与现代两个审美疆域,既受到普通市民阶层的广泛喜爱,又能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精神享受,并不多见.这其中的奥秘,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深寓形而上的精神意蕴;二是通俗浅显的语言里包孕丰富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注重写实主义,具有热情奔放和浅显直白的特点。戏曲音乐无疑是众多市民通俗音乐体裁中的杰出代表,综合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将市民阶层的寻常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是中国优秀古典小说代表之一,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本文浅要分析暴力场面的描写形成的原因,客观全面地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以及隐含在这个行为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对这个时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浒故事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对宋江起义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主观的产物。因此,要判定水浒故事在元代是否定型,那就应该看,在元代水浒故事是否已经达到最大的蕴含,在读者心中形成明确的水浒旨趣,并成为后来区别与衡量的标准。按照这种标准,水浒故事在元代并没有定型。  相似文献   

13.
张瑞 《天中学刊》2011,26(4):61-63
《水浒传》中很多商家都善于利用声响广告进行商业宣传。小说中的声响广告有吆喝、吟唱、音响三种类型。这些广告不仅具有吸引顾客推销商品的商业宣传功效,而且对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浒后传》是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不再像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一味地以夸张手法来塑造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类型化草莽英雄,而是显示出文人特有的英雄观。具体说来,不再以夸饰笔法渲染英雄们的力与勇,而是侧重写其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他们不再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排斥儿女之情,而是变得更有人情味,对女性和婚姻采取了欣然接纳的态度。同时,其中的女英雄的性别意识也开始复苏。这些在海外建国的英雄们不再夸示武功,而是笃信儒家礼制,推崇文治。  相似文献   

15.
从宋人“说话四家数”看元代水浒戏归为公案剧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仰东 《天中学刊》2011,26(1):72-75
"说公案"最早见于宋代,但是由于断句不同,理解存在出入。"说公案"应当包含"搏刀杆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不仅在传抄过程中没有疏漏,而且还有旁证:其一,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公案话本存目中至少涉及两篇水浒故事"石头孙立""戴嗣宗";其二,在为"小说开辟"所作的诗文中,作者也是将"搏刀杆棒"故事列入公案之属的。水浒戏完全符合古代"说公案"的特征,因此,将元代水浒戏纳入公案剧不但必要,而且合理。  相似文献   

16.
水浒戏源自“宋江三十六人”传说,但它与今本《水浒传》关系如何,方家说法不一。戏曲、小说各有规律,不同文体间的文本比勘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地凭情节上的差异来判断二者的关系。因此,考察元杂剧在水浒故事源流中的地位,应考虑到不同叙事文体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为了自身的传播,写进了忠义思想及招安、投降的内容。明朝末年金圣叹删去《水浒传》投降打方腊的故事,用评点的方式对其忠义思想进行改造,宋江成了假忠义而真造反的革命英雄。因此“金本”《水浒传》盛行300余年。写了投降打方腊的《水浒传》几近绝迹300余年。1949年以后,金圣叹被骂作是“封建反动文人”而遭批判,“金本”《水浒传》停止出版,而将几近绝迹达300余年的《水浒传》“挖掘”出来,大量出版发行。一生喜爱“金本”《水浒传》的毛泽东,晚年读了这种《水浒传》后批评它是“反面教材”;1998年中央电视台以这种《水浒传》为底本拍摄电视剧,宋江成了令人憎恶的人物;新编的《中国文学史》“补写”了这种《水浒传》几近空白300余年的“文学史”。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至今仍无改变。  相似文献   

18.
墨家思想视域下元代水浒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思想是战国时代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贵义利他,具有献身精神,为侠之起源。元代水浒戏由于时代与作者原因,梁山英雄带有墨家思想元素,富有墨侠精神;明代水浒戏则不然,梁山英雄被塑造成了忠臣义士,儒家观念浓厚,与元代水浒戏相比,侠义性质大变。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塑造了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形象。与那些侠肝义胆的男性人物相比,这些女性人物黯然失色。这一现象引起了历来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讨论之,故见诸于报刊的论文多矣。综观这些成果,大家的思路基本一致,即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蔑视、轻视女性的,从而将《水浒传》看作是一个反女性的典型文本。如果我们放眼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文学,就会发现《水浒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红颜祸水”,男性英雄不近女色,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大肆杀戮,都体现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然而女性对人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犹如坚冰下的潺潺流水,昭示着其自身主体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明遗民陈忱的《水浒后传》今传两个刻本,即绍裕堂本和蔡元放评改本。通过对上海图书馆藏绍裕堂本和蔡元放评改本进行比勘发现,他们之间最有可能是底本和改本的关系,蔡元放改后的本子在艺术上更加成熟。绍裕堂本稍早于蔡元放本,应该刻于乾隆九年到乾隆三十五年之间,应该是初刻本。此时,蔡元放已经在小说评点界闻名,所以,绍裕堂本的评点盗用了蔡元放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