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能写会写是新闻工作的必备条件。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在新闻写作中要把握好分寸,是对新闻工作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写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结合本人多年的写作工作实践,五种形式请笔友切忌。  相似文献   

2.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基本的原则,新闻写作也是如此。把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坚持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保证。无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变迁,新闻事业如何深化改革,新闻传媒如何竞争激烈,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相似文献   

5.
看金庸武侠小说很受启发。大凡学武者,最常用的办法是先拜师,一招一式地学习拳法或刀剑之术,而练到上乘功夫就会抛掉招式,得心应手地与敌搏斗,到了无招无式之时,也就达到了武学的至极境界。当然,这都是经多年勤学苦练、融会贯通之后的结果了。新闻写作也是如此。记得初做记者的年代,每有新闻素材,就先考虑运用什么形式去写作,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特写……而这种写作形式的选择,往往花费一番脑筋。后来当记者年岁多了,实践经验丰富了,每遇新闻采访,就可以省去这方面的心思,随手便能确定写作形式。所以,新闻写作的形式无定…  相似文献   

6.
谢常青 《新闻界》2005,(3):104-105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美国新闻学者的这一新闻理念,使“新闻故事化”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至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同样引起中国记者的兴趣并付诸于广泛实践,在新闻界兴起别样的新闻表现风格。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  相似文献   

7.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8.
张家恕 《新闻界》2006,(6):73-74
新闻写作/传播策略指的是为实观新闻写作/传播目的、目标而采用的对策或方案。由于新闻写作/传播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新闻写作/传播策略,主要是针对受众的接受而言,即探讨为了达到让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目的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畅晓明 《新闻三昧》2006,(1):110-111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军事新闻的写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但如果拘泥于这些模式,它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桎梏,军事新闻就会变得死板僵化。而散文化写作却能给军事新闻注入一股清新明快之风,但要注意散文化的度。军事新闻写作模式化的表现纵观军队报纸,当前部分军事新闻在写作上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4.
闻娱 《传媒观察》2005,(7):59-60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大分支中,处于应用新闻学的中心地位,历来是中西方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课程。现有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诸多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闻教育的需要。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行的新闻传播业仍迫切需要能与时俱进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采写教材。  相似文献   

15.
张玲 《青年记者》2006,(8):64-64
新闻将人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依赖语言(这里指广义的语言)说明客观事实,无论学语言、版面语言、镜头语言,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提炼、加工、剥离.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  相似文献   

16.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7.
话说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内涵 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分作:硬新闻,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汤世英等《新闻通讯写作》)。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对软新闻定义为:“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8.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黎明洁 《新闻知识》2004,(11):40-41
五、运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l、有助于克服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越位”和“跛足”的倾向新闻写作研究现状至今不能令人满意。新闻写作研究的出路何在?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研究重点必须回落到新闻本本身,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就研究对象来说,传统新闻写作研究普遍存在“越位”的倾向。毫无疑问,好的报道通常要采访、写作、编辑三方综合考虑协同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报道”所涵盖的范围。但就新闻写作研究来说,把“写作”研究扩大为“报道”研究不仅妨碍对本学科内容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性命题是新闻界争论很久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写作实践中积重难返的现实困惑。探讨新闻写作真实性问题,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本质,又对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