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和西方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观作了详尽的阐释,其标题"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来源于尼采的同名书籍。本文结合了希腊古典时期的文化背景,从悲剧的诞生、音乐在悲剧中的地位以及悲剧作家的悲剧创作等三方面对保罗·亨利·朗的悲剧诞生观进行评述,试图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做详细地整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其全部哲学的总序言。在这部著作中,尼采提出了“日神”和“酒神”这两个重要的具有譬喻性、隐喻性的审美概念,指出了音乐在悲剧中的核心地位和希腊悲剧的形而上特征,分析了希腊悲剧灭亡的原因,显示出鲜明的非理性主义审美观倾向。  相似文献   

3.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籍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4.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元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藉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5.
在普法战争浓浓的炮声中,尼采构思着《悲剧的诞生》,展开他的现代性文化批判,构建着德国民族文化未来的梦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德国民族文化想象已初见端倪,对希腊悲剧及其神话的思考是尼采发现文化隐秘的开端,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成为尼采文化构建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7.
屈凯 《华章》2011,(31)
古希腊和中国古典悲剧都享誉世界,但两者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希腊悲剧更注重对生命哲理的思索,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关注“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及人情世故等方面;希腊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相比,探讨的主题更加广泛和开放;希腊和中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悲剧的结局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4):56-62
日神与酒神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二者持续不断地斗争和间歇性的同盟与和解导致了悲剧的诞生。酒神精神在悲剧的诞生、死亡与重生过程中占据主导性。酒神是悲剧舞台的永恒主角,它戴着日神的面具说话。日神是酒神永恒生命意志的个体化显现。日神与酒神构成了一种二元性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了个体性与普遍性、明晰与混沌的对立,并最终指向有限的死亡悲剧与永恒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悲剧在希腊城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对希腊城邦的公民具有教育的功能。古希腊悲剧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民进行神话知识、民主观念和政治认同教育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尼采对古典学术的贡献不在于具体的研究,而在于对理解古希腊品质所提出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见解. 尼采关于古希腊悲剧本质的认识构成这些见解的核心.通过简要论述构成<悲剧的诞生>中的"悲剧性"的其中两个要素:希腊人对自然本质的悲观主义认识以及尼采的悲剧快感论,解释为什么尼采对希腊品质的独特理解对于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沈从文净化了生活的悲剧,融进了自身孤独的人生情绪,赋予"边城"一种忧郁的基调,悲剧的旋律和纯美的风格,而悲剧的净化正是<边城>深刻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揭示出:刑法规范一旦与人之常情冲突并“绝对”执行,将导致更多的惩罚并遭到百姓的反对,不仅给当事人和其他人带来不幸、痛苦,还会给国家造成灾难。因而这部悲剧亦可解读为刑法的悲剧。安提戈涅以常情对刑法的反抗行动具有正当性,她的死亡悲剧乃刑法之悲剧。刑法悲剧的审美意蕴在于,它闪烁着人性的永恒光辉,展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矛盾,解说了“什么是刑法”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有用良心联结刑法与常情,才能赢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西方悲剧中的主体意识产生的根源及作者的理解,并通过古希腊悲剧作品的分析来探讨主体意识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提出要以辩证的眼光与吸收的观点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尼采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早揭示科学局限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崇尚悲剧却不悲观,在他看来,本质痛苦的世界意志有着永恒创造的快乐,悲剧中蕴含着能拯救德国文化的酒神精神。尼采既否定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也否定了表面上肯定人生、实际上否定人生的乐观主义,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人生,对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并预言在现代文化的废墟上,悲剧定会重生。  相似文献   

15.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荷马、希腊哲学是希腊思想运行的两极。尼采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有限性的认识。面对完美整一的宇宙本体,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自由生出强烈的渴求,但有限性注定了人只可能无止境地接近生命本体,却永远无法达到它,永恒的悲剧感这样就产生了。古希腊化内在性的匮乏,悲剧的动力只是外在的。基督教把信仰转向内在性。崇高和象征是内在性的表现,是西方近现代悲剧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后现代主义悲剧中,崇高和象征丧失了,结果是悲剧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早期的作品更多看到的是农民身上的消极面,但在延续理性批判主题的同时,他也能站在现实人性的立场上对农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现实乡村社会生存的苦难表现出无奈的认同,并对底层民众在绝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进行礼赞,从而使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阎连科作品的悲剧意识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欧里庇德斯的《米蒂亚》以米蒂亚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爱情、亲情与权力之间的复杂矛盾相互交织,充分暴露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男权制度的缺陷。它也揭示了人性本身的悲剧:当爱欲被推到了极端而瞬间落空时,亲子关系也随之毁灭。亲子之情的毁灭成了婚恋关系走向极端的无辜的牺牲品。这一古希腊的人伦悲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中西文化比较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伦理现状之反省也有诸多启发。对该剧的主题一般有三个理解角度和进路:一是社会学,二是女性主义,三是心理学。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透过贯穿全剧的时间结构——过去(奶娘)、现在(米蒂亚)、未来(信使)——剖析它的戏剧张力、人物性格及人性突围的主题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