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刻书在中国古代出版发行史上留下了浓重绚烂的一笔。徽州刻工的精湛技艺、营销手段,加上独具风格的徽派刻书装帧竞争,为推动图书出版发行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就明清徽州刻书装帧艺术以及装帧竞争带动的出版繁荣进行分析,并就徽州刻书装帧给现代书籍装帧与出版发行带来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不迟于初中唐之际,从肇始民间,习用于文人阶层到被统治阶级认可和采用,历经二三百年历史。五代初步确立了中国古代官刻、私刻、坊刻三大出版体系,此三足鼎立的出版业格局至宋而完善,并贯穿于元、明、清各代。    相似文献   

3.
重温读图时代:古籍雕版插图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雕版画是中国古籍插图最主要的形式。唐至清前期,由于雕版印刷业的繁盛,刊刻了大量附有精美雕版插图的典籍,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辉煌的读图时代。文章对古籍雕版插图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4.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就现存的中国古代典籍而言,雕版印刷方式占居绝大多数。雕版印刷一般经过写工写板、刊工雕版、印工印刷、表褙工装潢等环节。写工负责原稿写样,写样敷于版面后刻工负责根据版样刻字;印工负责敷墨刷印;表褙工又叫做装潢匠,负责书籍的装订。有些书的刊刻是集写、刻、印等工序由一人完成,有的是分工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在刻书业兴盛的宋代,往往在书中留有或繁或简的刻工姓名,刻工姓名大都在刻书版面中缝的下方。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责任之外,在当时可能仅为统计工作量以便发放报酬的依据。但由于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为后人考查一部书籍刻印地区或刻印时间,进而进行版本考定及研究提供了线索。而刻板前的重要环节写板的信息在书中记载却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元代书院刻书事业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矩弘 《图书与情报》2006,(2):111-115,119
书院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教育机构,元代书院不仅从事教学活动,而且还从事出版活动,雕版刻印了不少高质量的书籍。书院的刻书活动推动了整个元代出版业的繁荣,在元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潘擎 《兰台世界》2012,(1):71-72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在版画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从复制到创作两个重要阶段,其中,中国版画的复制阶段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在隋唐之际便已经出现.早期的版画目的是为了印刷与出版,画、刻、印三者分工合作,刻者只需按照画者的画稿进行刻版,所以称为复制版画.古代版面最常见的就是木刻,也有非常少数的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古代版画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明万历刻本《方洲先生文集》一书中所记载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明代刻书工价资料,此类资料极为少见,是了解和研究明代雕版印书的经济成本、刻工生活状况及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对江浙地区刻书工价和刻工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刻工对该书的版刻时间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州刻工数量大,成就高。刻工的工价在明代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清中前期较高,清末物价上涨而工价未变。徽州刻工大体上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通过手艺改变生存状态。明清时期徽州刻工无法获得合理的报酬来进行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对科技的发明激励不足,是导致"李约瑟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中西社会在中世纪后亦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秀玉 《出版科学》2014,(4):104-108
明清时期徽州刻工数量大,成就高。刻工的工价在明代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清中前期较高,清末物价上涨而工价未变。徽州刻工大体上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通过手艺改变生存状态。明清时期徽州刻工无法获得合理的报酬来进行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对科技的发明激励不足,是导致"李约瑟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中西社会在中世纪后亦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出版文化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是章宏伟新近结集出版的出版史论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史,下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活动。 本书虽然是单篇论文的结集,却有统一的构思和体例,并不使人感到零散杂乱。例如:上编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出版业的四篇考述,都包括社会概况、图书政策、图书形态或形制、编校活动、出版物、图书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隋唐五代和两宋增加“刻书事业”),已涵盖构成出版活动的编辑、复制、发行三要素,颇符合现代比较公认的出版定义。上编还有《论毛晋》、《中国古代编辑发展历程》和《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三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出版业和古代出版技术的发展概况。读者从上编收入的七篇论文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全貌,上编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刻书事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事业的概况、特色进行了阐述,从徽商以仕儒为终极关怀以及经营需要两方面论述刻书事业勃兴的原因,进而指出徽州刻书事业为中国图书和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出版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徽州成为全国出版业的四大中心之一.出版业在徽州地区的形成,和徽商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徽商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并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徽商的努力下,徽州地区的出版业从无到有,从普通的刻书到追求书籍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从作坊式生产到合作式的经营,最终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在出版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今天的出版业去学习和汲取.  相似文献   

15.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群星闪烁的徽派文化孕育出一批杰出的社会精英,而徽派出版业又是徽州府百花园里最艳丽夺目的一支奇葩。清初歙县籍学者、文学家张潮就是一位开创时代新风气的编辑出版家。张潮(1650—?),字山来,号心斋,别号香雪、焦山,自号心斋居士、三在道人,歙县柔岭人。张潮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张习孔,字念难,号黄岳,又号云谷,自号黄岳道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外放任山东督学佥事。寓扬州后,建诒清堂作为藏校书家刻堂号。张习孔是一位饱学的官僚,尤精经史。他的诗文与清代诗坛名将宜城施闰章属同一流派,四库馆臣称“直抒胸臆,无明末钩棘纤佻之习”(《四库全书总目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谈起“古籍”,就往往想起古籍作者和古代出版家,却很少提及刻书工人,这是很不公平的。古籍刻本的成书过程大致有定稿、校勘、书写、刻版、刷印、装评等六个环节,而最后四个环节都是由刻书工人完成的。刻书工人对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于古代文化的流传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封建社会轻视劳动人民,刻书工人名不上经传,因而研究刻书工人并非易事。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古  相似文献   

18.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 ,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 :主要有明清刻书政策宽缓 ,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 ,其后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再度繁荣 ,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 ,一是精审 ,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19.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主要有明季刻书政策宽缓,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其后清同光时期的再度繁荣,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一是精审,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福建曾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自五代至清初,福建刻书业那用简朴的方法刻印的书籍流传全国,远播海外,大有建本图书独霸天下之势。然而,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战乱等原因,福建刻书业衰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