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徽 《广西教育》2011,(5):59-59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及效果。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读;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字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现象太严重,不仅影响了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  相似文献   

2.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蝙蝠的特殊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关系,了解仿生学知识;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情感。学习重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预习导学单:1.我能准确地把课文读3遍。第一次读正确,第二次读流畅,第三次读得有感情。边读边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阅读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比较熟练地出默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结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能概括中心思想。"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训练之一。我们可以设计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初读知内容→细读控中心→精读深体味,最后再让学生认真背诵文章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过读边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领悟内容,体领情感,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客。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审题与初读课文这两项活动。有些文章的…  相似文献   

4.
古永莉 《甘肃教育》2014,(16):109-109
正一、导读为先,引导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在学生读课文之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  相似文献   

5.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其中自读课文处在教读课文和课外大量阅读之间,承担的是把教读课文学习的阅读技巧、方法、策略等进行有效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借助旁批、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等阅读支架,在自主阅读中习得、内化相应的阅读方法.但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教读的套...  相似文献   

6.
熊英 《辅导员》2011,(9):8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小学教材的安排,阅读课文、讲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的读,再到品味的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1.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反复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8.
<正>读书动笔是我国有效的传统读书方法,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圈点读书法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习用的符号,圈点勾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要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毕业复习时,应将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安排。要从读写例话入手,联系有关的重点课文,抓住观察事物、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理清文章的条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按一定顺序记人叙事和状物写景、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等要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作文复习。要注意多读课文,寻找规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第一课学会读书观察写话真实具体复习要求能按照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基本要求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  相似文献   

11.
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读书的效果和能力,就必须善于指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得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我在通读阶段,要求学生按“五步阅读法”来读懂一篇文章。第一步: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第二步:认读,即出声读。边读边想边圈点勾画,边查边看资料,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习、理解新词。第三步:细读。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句逐段认真默读,边读边想,弄清文章依次所写的内容,搞清文章的脉络,找出重点章节,分段并概括段意。第四步:精读…  相似文献   

12.
<正>一、从课文整体感悟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要从大处着眼,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当学生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读通以后,如果是写人的文章,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几遍课文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是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写景的文章,我会这样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感觉如何?"等。  相似文献   

13.
"自读课文"是指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并进一步强化训练阅读方法,熟悉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就是要在多次的阅读训练中,将阅读经验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它是"教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本文尝试着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谈谈如何教好"自读课文"这一话题,期盼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小学教材的安排,阅读课文、讲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的读,再到品味的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 ,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 ,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以读促悟 ,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下面以六年制第十册《难忘的一课》为例 ,谈谈我们的做法。一、在初读质疑中入情由于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 ,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如教学《难忘的一课》 ,通…  相似文献   

16.
杜虹 《考试周刊》2014,(33):28-28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出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首要通道便是"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积累,然后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作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茅盾的"读书三诀"得出学习语文的"阅读二步走",即:第一步整体把握,第二步局部品味。诗词及文言文阅读要求诵读,能调动学生多感官,以便理解古代文章的文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阅读环境下,提倡学生读"有文脉的书",引导学生抓文章的脉络,开展整体阅读。即从"课文题目""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整体感知,而后回归整体,全局把握,从而改进阅读策略,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读通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对文中的语言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可以说,品味语言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有具体的要求,即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并能够推敲和品味重要的词语、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能够品味文章当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文学大师高尔基也曾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  相似文献   

19.
<正>"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激发想要主动去创作文章的欲望,这样便能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品读、悟读、创读等环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品味文章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审美创造力。一、诵读,体会音韵之美诵读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语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文章阅读中能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能从貌似平常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品味出思想、情趣来,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任务。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鉴赏、品味,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