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市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纪录片,一方面需要对以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去适应频道的专业化(开播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办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的频道化和栏目化播出,将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一段时期内,纪录片将远离纯艺术的形态。前几年,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努力坚持个性化的创作,不仅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且也在追求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充分个性…  相似文献   

2.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13,(10):45-47
到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已经一年半了。我国的纪录片无论是播出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观众评价更是好声连连。虽然不能说完全实现了频道总监刘文所说的“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但也为推动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那么现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和发展还缺什么?品牌栏目有了,高质量的精品有了,忠实的观众有了,每年5000万的资金投入也有了,还缺少什么?笔者认为,中国纪录片现在最缺的是保存有文化价值的、需要抢救的人类学的影像素材。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将2011年定位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元年。这一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最大热点当属播出平台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即国家级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下简称CCTV-9纪录频道)成功开播。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最大的制作与播出主体,CCTV-9纪录频道立足"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  相似文献   

4.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体、电影院线和网络新媒体已构成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三大主流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方式更多样,且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受众规模以及一些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异军突起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纪录片2.0时代。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市场的挑战和频道专业化的冲击,中国纪录片创作在2004年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开始以整体的优势进入市场,同时民间DV制作机构,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中国纪录片在2004年不仅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还以商业化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2004年.中国的纪录片编导在与国外大师的直接交流中更新创作观念。2004年.凝聚着中国纪录片人太多的欢乐与酸辛、憧憬与梦想。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纪录片栏目化生存是探索适应中国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开播在纪录片的频道化生存这个问题上显得有点超前。在不存在市场的情况下,一个频道如何生存是令人担忧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一、绪论 2011年,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强劲势头,在全球市场内积极传播,继续着美学和市场的历险,并创造了新的神话.中国在2011年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中、英文同时开播,秉承对内“为时代中国存像”,对外“与大千世界共鸣”的频道理念,打造中国的高端平台与国际传播平台.各地面纪录片频道正在调整策略,突破地域空间限定,力求横向传播.网络媒体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并开创网络纪录片栏目.在这一形势下,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纪录片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在现有的电视频道中,定时定期播出纪录片的栏目和频道可谓是凤毛麟角。如何制作出高水准的纪录片,如何让这些纪录片和当下的娱乐节目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最大收益,是现在众多传媒所面临的新课题。一、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说纪录片的营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是一个刚刚开启的市场,主要表现为一个很好的产品却很难卖上好价,这远远  相似文献   

11.
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京召开"活力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发布会,邀请纪录片领域专家学者、部分制作机构代表就"活力中国"纪录频道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进行研讨。去年7月,纪录频道举办的"活力中国"面向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首轮活动,被外界称为"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探索"。"活力中国"系列的第一批14集节目已于3月在纪录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在黄金时间段。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呢?回答是肯定的!如何使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我认为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上海纪实频道成立于2002年1月,后在2006年成立其最大的运营商——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推动频道以市场化策略来运营。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上海纪实频道作为国内第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在面对中国尚未完全启动的纪录片市场,如何通过频道自身的努力,探求专业纪录片频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杨阳 《新闻爱好者》2011,(4):129-130
上海纪实频道成立于2002年1月,后在2006年成立其最大的运营商——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推动频道以市场化策略来运营。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上海纪实频道作为国内第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在面对中国尚未完全启动的纪录片市场,如何通过频道自身的努力,探求专业纪录片频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上海纪实频道成立于2002年1月,后在2006年成立其最大的运营商--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推动频道以市场化策略来运营.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上海纪实频道作为国内第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在面对中国尚未完全启动的纪录片市场,如何通过频道自身的努力,探求专业纪录片频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李勇 《新闻传播》2009,(7):41-41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而我们的很多纪录片仅仅还停留在对一些奖项的追逐上.不用说商业运作,就连最终的播出,都不能保证。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最活跃的还是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洲这些地区。欧美的电视纪录片市场已经培育了相对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训练有素的创作队伍和高效的市场营销。因此,纪录片的整体水平比较容易保证。中国已加入WTO,面对激烈的国际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中国的纪录片如何才能占一席之地呢?我想,恐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会发掘具有国际性的创作题材。近20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和国际纪录片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但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所热衷表现的主题和内容拿到国际主流媒体时却反应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研究成果,该报告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纪录片市场状况、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传媒数字     
《现代视听》2013,(4):2-3
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四年间接近翻两番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开始发力,市场四年间接近翻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激活市场、建立行业标准上发挥了驱动作用。中国纪录片成功以市场方式实现国际传播,如《春晚》《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栾方 《现代视听》2013,(4):51-53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中英双语播出的纪录片频道",是弘扬中华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开拓宽广的文化传播路径不仅是纪录频道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行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和日本广播协会的"文化战略"中总结经验,期望能给纪录频道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