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汪永奇  汪永吉 《新闻界》2007,(4):143-144
恶搞这一社会现象,在广告创意中有许多的表现,但对于恶搞这种创意形式的出现与快速的发展许多人心存疑虑。恶搞这种表现形式如何能够良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与全民乱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迪 《东南传播》2011,(8):86-88
在自媒体语境下,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的受众及舆论引导对象变成了积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主体。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这两个互联网中极其盛行的现象正是大众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还是一个尚未被规约的平台,近期出现了一些违背网络恶搞本来意图的事件。本文拟用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现象,从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4.
尽管“恶搞”事件和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话语权问题”,但互联网上日益显现的恶搞现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已成为网民公共事务参与和网络话语权实践的一种另类表现。  相似文献   

5.
段漉希  李钢 《新闻世界》2012,(10):60-61
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恶搞”一词于2006年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介视线中,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势如破竹,在新兴媒介介质群中抢得了一席之地,网络恶搞因其承载着更能娱乐大众身心的快乐元素和对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颠覆形式而备受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提出。而如果分析网络恶搞的形式和内容,也无非是恶意或不恶意的夸张表现的视频影像以及恶意或不恶意的网络媒体语言这两种。因新近读到一则恶搞的假消息而再次引发了对于网络恶搞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宇东 《东南传播》2012,(12):88-90
在我国,"红色经典"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给予一代人深厚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价值理念多元的社会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被炮轰甚至恶搞的现象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被恶搞深层次的原因和社会危害,最后运用传播学的一些知识提出了媒体面对"红色经典"被恶搞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9.
王杰昌 《青年记者》2006,(14):96-97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因恶搞《无极》而迅速走红网络,《断臂山》的恶搞版点击率在短时间内突破200万人次。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学原理把握文艺创作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时代的文艺社会学是否已经脱离了经典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学理问题。一、经典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背离毫无疑问,经典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阶级、阶层已无法完全解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新社会形态、现象与问题,其社会分析架构对现代社会多变与异质的特征已失去充分掌握与解释的能力。在今日社会生活形式逐步多元化与个人化的趋势下,经典…  相似文献   

10.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时代呼啸而来.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娱乐狂欢心理、解构颠覆心理、对现实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追名逐利心理是促使媒体"恶搞"行为迅速膨胀的主要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各种恶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媒体上流行,这些恶搞文化不仅仅是青年人的一种消遣、娱乐和文化表达方式,而且青年们也通过恶搞的另类方式介入现实和参与社会建构,表达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诉求,推动社会革新,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恶搞所造成的话语狂欢和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歌曲"恶搞",主要是指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流行的现象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在MV中配以新闻图片或反映改编者态度、观点的动漫.歌曲"恶搞"可以分为无厘头的低俗恶搞和结合时事热点表达意见态度的恶搞两类.前者是为恶搞而恶搞,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后者则用恶搞的形式传递严肃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网络恶搞:反精英话语的游击战术如今,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已经不是几个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可以随意左右  相似文献   

16.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方式之一,面对"恶搞"作品的"零准入"接纳与广泛传播的态势,凸显了其娱乐化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本文通过透视"网络恶搞"现象具体分析网络传播中舆论导向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18.
从《武林外传》恶搞到《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发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咯吱人”的套路。而那套恶搞喜剧好像已经不吃香了  相似文献   

19.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将网络生存空间的特殊性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章试从一种集合行为的视角,探究恶搞这一文化行为的产生条件与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并建议社会文化管理者从其行为特点来构建对网络恶搞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络恶搞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网络恶搞现象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