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F0003-F0003
正为期6天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已于11月21日闭幕。本届高交会全面展示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取得的成果。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云计算依然是本届高交会的焦点之一。作为国内知名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电脑")展示的长城云教室解决方案也在会上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2.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断产生新的平台、新的模式,深刻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不显著的教学效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重塑新的教学模式成为“颠覆”...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网络》2021,(1):12-12
2020年12月11日,以"教育未来,因A.I.而能"为主题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雷朝滋表示,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网络》2011,(7):79-79
本刊讯近日,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浪潮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款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蜒云海OS,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是云计算的大型基础性软件,是云数据中心的神经中枢。这是继“大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等云计算产品后,浪潮在云计算通用产品上又一次关键突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出现,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现代制造业融合,从而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中,我国各省市逐步引入相关产业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及保障。目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国家或行业层面看待其应用,几乎没有针对一省一市的研究。从上海市域出发,立足互联网经济和平台经济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大数据、云计算发展相关经验以及上海市优势,提出上海市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相关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IT的江湖从来都不平静,互联网正在强势颠覆和重塑传统行业,实现新IT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和整合。当前,IT变革引擎的"战车"已经驶入了教育行业,以云计算、SDN、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IT技术正为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创新与发展机会。在行业互联网化全新变革浪潮中,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华三公共事业系统部总监傅强认为,"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信息化领域更具蓬勃生机。"国家教育机构、IT厂商、运营商、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等各种力量都纷纷参与进来,不断完善着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充满生机,并呈现多样化态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云计算越来越成为信息领域重点研究问题,云计算已经成为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应用技术.云计算的提出改变了传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习惯.基于云计算背景下,由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大规模网络数据中心负责存储海量数据信息和应用程序,由此,数据信息的维护管理工作也转移到了云计算服务商负责完成.云计算在为众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本文基于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对云计算模型架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总结了云计算安全防护策略,提出了一套云计算数据存储的安全体系架构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80、90后这一代在互联网浪潮中长大的年轻人渐成职场主力,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革命性IT技术的发展,人们与信息交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状况下,"移动办公"的理念无疑极其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工作习惯:只要有专业的可移动设备以及强大的应用软件与工作平台,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2012,(Z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聚焦于这些领域: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发改委指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形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不仅国内外各个IT大佬巨头在部署云计算,很多传统企业也纷纷转型云计算。然而,日前发布的我国首部网络空间安全蓝皮书《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我国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还基本处在"讲得多、落实少"的初级阶段。"现在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做上层应用方面,真正涉及数据中心和计算机底层架构的研究还是非常  相似文献   

11.
陈华 《考试周刊》2011,(68):145-146
云计算是目前互联网广泛讨论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所面临着各国法律干涉、服务商诚信度、黑客窃取或损坏数据、数据存放地、服务时间、数据存储等安全挑战,作者用银行业的观点提出了一些解决云计算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创新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需求。文章首先从立体数据获取、精准诊断分析、高质量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厘清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应然价值诉求。随后,文章剖析了评价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文章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思路,从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工具开发、教育评价实施三个方面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路。文章的研究可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一线教师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参考,并为新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发展明确未来方向,有助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公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解决了教育起点公平和量性公平,正在向着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高层次质性公平发展。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重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资源门户、名师视频平台、虚实结合的内容体系等,以数字化的方法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实现,走出一条新型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5G作为超宽带低时延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构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年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应用,推进智慧社会的发展,支撑产业数字化,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5G将物联网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缝融合  相似文献   

15.
面对已经来临的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时代,高校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将更加注重面向服务的能力,成为连接师生的信息仓库。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以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育的主体学习者,已经走出校园,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交流,学习对象的人数和范围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将达到空前的规模。研究在教学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学交互,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晋 《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01-203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大数据分析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需要及时跟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了开设大数据系列课程的必要性,然后探讨大数据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最后指出校企合作对培养大数据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产生了新产业、新标准、新业态、新工艺、新模式,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这也成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F0003-F0003
2011年5月31日,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浪潮发布了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云海OS,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是云计算的大型基础性软件,是云数据中心的神经中枢。这是继“大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等云计算产品推出后,浪潮在云计算通用产品上的又一次关键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如今,说到物联网,很自然就会想到互联网,不只是"音"似,"意"也很相近。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聚合,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当前,物联网所服务的行业多到数不胜数: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