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2017年2月初,一款“皮皮虾,我们走”的表情包蹿红网络,之后又衍生出“海参,我们走”“大闸蟹,我们走”等其他水生生物网络表情包,引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表情包的每一次走红,都离不开网民对此的创造性生产与传播,揭示了网民对网络表情包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钱大同 《今传媒》2013,(8):143-144
本文以"陈欧体"的流行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传播的渠道、传受关系、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本文笔者认为社交网络和"生产型"网民推动着"陈欧体"的流行,最初的传播者"聚美优品"获得了关注。同时也发现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陈欧体"的再创作文本存在缺乏深度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技术的发展,表情包的使用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现象。90后是表情包的使用主体,所以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90后群体的特色。表情包不仅是年轻人用来表达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视觉狂欢,也是90后作为草根阶层对自身话语权的另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大规模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调查发现,即时聊天工具是目前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手段,而社交网站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猛;我国网民中的重度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和浅层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分层明显,网民网络社交的范围与其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重合度较高;网民的网络社交深度总体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微信"拍一拍"的"拟在场"新功能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与讨论,这一看似不具备实际意义的弱提醒功能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缓解当代年轻群体社交焦虑的角色,在拉近当代人的社交距离中起到了强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社会差序结构关系的重构."拍一拍"后缀的出现以娱乐化的手段抚平了现代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深入社交的焦虑,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当今社会日益紧张的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当下新媒体语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片等多样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线上社交中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实现的自我认同和呈现,以及社交过程中通过表情包等形式的替代所体现的社会在场。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探知大学生使用表情包丰富社交的动机和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的形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微信也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介。微信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微信表情的无处不在,本文通过归纳微信表情的类型特征,分析其传播现状,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微信表情流行的原因,并总结了其传播的局限性,希望今后能加强网络监管来克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伊始,多事的网络媒介就事件频发,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莫过于"躲猫猫"事件.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但是在其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监督缺陷,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监督,趋利避害,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唐嘉仪 《新闻世界》2011,(8):128-129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网民通过传播扩散,或是解释加工,或是协调干预,使自己的意见引起其他网民的注意、认可、支持和追随,以此对网络事件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网民被称为"意见领袖"。在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博公益活动中,意见领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博传播的特点对"微公益"的传播现象进行剖析,并将着重探讨意见领袖在整个传播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