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专访的类型所谓专访,就是报刊为了阐述、说明、介绍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而采写的专题访问记。专访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单位的专访。比如《方寸小纸魔力无穷──访中国邮票总公司》等。第二类是对人物的专访。这类专访的数量很多。通常是一篇专访写一个人物。也有一篇专访同时写两、三个乃至更多人物的。比如《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通过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的亲自经历,向世界雄辩地展示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的,中…  相似文献   

3.
张登邑 《新闻世界》2014,(8):431-43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物专访的特点在于一“访”二“专”,主要记叙被访问者和访问者的现场活动,特别是对话,重点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内容,借以描绘人物形象,反映出被访问者的精神面貌。人物专访既区别于写某一人物某一新闻事实的人物新闻,又区别于记叙某一人物某些事迹的人物通讯,可以说是访专人、记专事、谈专题,属于人物特写的一种。1 专访的对象,往往是与某一新闻有关的新闻人物。如:政治活动家,知名人士,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等等。因此,写专访首先要注意新闻性、时间性,即要有新闻由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12,(4):6-6
《视听界》多篇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奖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201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近目揭晓。《视听界》的评论《善待学刊》(作者王晓明)、专访《第一财经频道的“第一梦想”——访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作者单文婷)获得一等奖,评论《停播商业广告=公益频道?》(作者金珠)获得二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优秀新闻作品是全国广播影视报刊业内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奖项。本次评选,  相似文献   

6.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采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够配合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预设障碍为采访的进行树立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使采访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为例,针对受访者带有障碍性的心理预设,解读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如何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优化采访效果,突破层层障碍,有效调控受访者的心理预设,从而取得最佳访问效果,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专访(尤其是人物专访)是最常用的采写形式之一。它是专门记述访问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概貌,真实、生动地表达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专访的种类:有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概貌专访。  相似文献   

9.
一、熟悉背景。采访者对所要专访的人物背景,事先要掌握较多的材料。二、选择时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是使专访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着。三、仪表大方。根据被采访的人物的身份,采访者身着相当的服饰,也是不可不顾及的。四、言谈自若。无论采访什么样的知名人物或重要角色,都应以镇定的情绪、合适的语言求得对方的合作。五、立足求教。采访者切忌自我标榜、显示个人知之甚多。许多事情,尽管懂得,也应不忘请教为好。六、问题集中。从事专访,不可漫无边际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作没有休止的闲谈,务必使  相似文献   

10.
韩絮 《新闻传播》2010,(6):78-78
人物专访记录的是记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对话过程,是新闻采访中最见功力的形态,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强调它的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要求采访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被访者.采用一定的技巧,使人物专访做到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1.
陈菁瑶 《东南传播》2013,(7):129-130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杰出和重要人物通过真实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理性与情感相汇,历史与人物交融,兼具审美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作品选题、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细节处理及审美追求五个方面对这类新闻作品要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解析,以发掘其创作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李扬 《记者摇篮》2015,(1):15-1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采访对象的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新闻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那么,做好新闻人物的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了解人物专访的特点作为记者,要清楚地了解新闻人物专访与其他采访的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记言为主,主要是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人物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适当引导、作些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14.
陈馨凝 《东南传播》2017,(12):126-127
新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物。新闻中的人物,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记录,再用视听语言手段表现出来的。本文以正反两面的四个角度,分析记者如何对新闻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辅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分析如何借鉴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来展现新闻中的人物,让新闻中的人物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蓝白红三部曲》是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封笔之作.《蓝色》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以其精致的视听语言、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浓厚的人文关怀以及深刻的人性挖掘主题享誉海外,尤其在视听语言上,导演充分运用多种色彩配以多变的交响乐,又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描绘人物情感,最终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动人的故事,完成了传播自由之光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同时也赋予了采访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写作的灵活性。有人说人物专访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而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却是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采访经验,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的人物语言,指的是新闻作品中引用的当事人或其他育关人说的话。一般说来,这种人物语言,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要能说明一定道理。即是说,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要有助于突出新闻的主题。可是——  相似文献   

18.
人物专访如何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报道,也是媒体吸引受众的"重磅炸弹"。这种报道形式是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有机地穿插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而成。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一篇好的人物专访,往往能深刻剖析人物的思想精华,树立典型,对受众产生深刻影响。相对于其他新闻形式,人物专访更具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专访,是一种颇受群众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人物专访,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选择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主题是回答和解决社会上普遍关心的某一问题。人物专访的写作,既要有“专”的持色,又要有“访”的技巧,此外,在描述人物的现象情景方面还要给人以真情实感。如何达  相似文献   

20.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