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2.
周杰 《新闻爱好者》2010,(3):99-100
《丑女无敌》是湖南卫视自制偶像剧。该剧自2008年播出以来,创造了新一轮的电视剧收视高潮。该剧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把握了受众的品牌认知、身份认同等心理,因而受到热捧。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发全社会对青年一代"房奴"现象与"蚁族"身份的讨论与审视:传统的置业观念、住房符号化的身份象征与广告效应使"蚁族"进阶为"房奴",并带来新的困惑和焦虑.<蜗居>的受众深层心理可以归纳为三点:"蚁族"定位与身份认同心理、群体现照与平衡归属心理、窥淫欲望与道德评判心理,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期...  相似文献   

4.
雷雨晴  禹建湘 《今传媒》2016,(2):112-113
近年来,神曲层出不穷,通过受众在自媒体平台的分享与传播,掀起了跨越种族、地域、年龄的全民狂欢热潮.其内容契合受众寻求刺激的审丑心理、消解权威的逆反心理、争先恐后的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追求审美日常化的心理需求,是亚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以来,TVB电视剧的影响力日益提升,TVB电视剧文本"生产"是其制胜的关键。相关性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徒制"与TVB电视剧生产机制的准确定位;二是市场化的受众心理需求与TVB电视剧文本生产的契合。源此,在与内地电视剧文本单纯的"创作"观念相比较的意义上,TVB电视剧的文本生产就具有了观念和实践的双重价值,进而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雪豹>在全国各地热播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跟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逻辑上,该剧在叙事逻辑上主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大众化叙事与伦理叙事、精英文化叙事三组叙事元素的整合、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张瑶 《传媒》2018,(5):49-51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之一,意义及美学建构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入受众视野,接受受众的解读与评判.所以,受众是电视剧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决定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传统电视剧而言,传播者或创作者负责提供叙事环境与情节设置,受众则通过进入环境、调动审美情趣、参与情节发展,最终完成审美体验.创作者与受众之间通过作品,即电视剧建立联系,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作品中的角色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通过作品建立.大众传媒时代,受众身份单一,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观众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9.
张宗浩 《新闻传播》2012,(9):101-102
近年来,一批以黑土地为背景,以农民为题材的东北电视剧在荧屏上屡创佳绩,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成为了每年春晚全国观众最为期待的盛宴之一,同时东北风格浓郁的"二人转"也风生水起。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东北文化现象"。本文在梳理荧屏"东北风"的概念、内涵衍化及其表现的前提下,从受众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着力对"东北风"火爆电视荧屏这一现象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科学把握受众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皎 《东南传播》2012,(10):103-104
2011年底,以当代青年感情、事业为题材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热播,2012年获得各大省级卫视和观众的热捧。本文尝试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该剧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共同意义空间的扩大、系统化的立体式传播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为切入点,探讨电视剧与电脑游戏"跨界混搭"新局面下的"后现代元素".《仙剑奇侠传3》《轩辕剑之天之痕》《古剑奇谭》三部经典游戏改编电视剧在叙事﹑剧情﹑视听三方面都展示出了典型的后现代风格,这一风格使游戏改编作品扩大了受众范围,优化了观影体验,同时也使此类作品有同质化﹑三俗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杨青 《编辑学刊》2007,(2):69-72
一、"超女"旋风给期刊的启示 综观近年来的电视媒体,在一片繁荣与喧哗的背后,或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表现出明显的贵族化倾向或盲目模仿港台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庸俗,缺乏文化含量,甚至格调低下,令人生厌."超女"既非重大题材的节目,也非大制作、大投入的电视剧之类,照理是无缘收视率榜首的,更不要说大红大紫了.但只要我们冷静分析一下,这一结果又在情理之中."超女"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从"受众本位"的思想出发,研究受众动机,准确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牢牢把握住了受众选择媒介内容的心理倾向性,避免了贵族化与庸俗化的倾向.有人把"超女"的受众本位思想概括为"满足受众的接近权和话语权",笔者认为是非常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戏剧的核心美学概念--"戏剧性"为切入点,将"戏剧性"引入电视剧的本体研究,通过剖析电视剧"戏剧性"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电视剧实例来分析探讨"戏剧性"在电视剧中的独特呈现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宏宾 《视听界》2014,(6):74-77
由吴秀波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播出后收视表现不俗,以生动的情节和自然细腻的表演吸引了受众。本文以该剧为例,从主调性、喜剧性、地域性三方面,探索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耐霞 《青年记者》2008,(14):91-92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和文学趣味中表现着社会心理",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心理积淀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1]电视剧<闯关东>便是国家改革开放进行到关键时期,为热情但略显浮躁的观众呈现的一份精神盛宴.该剧透过对清末民初山东农民朱开山带领一家闯关东的艰难历程的描写,展示了以朱开山为代表的山东人的豪放直率、奋斗拼搏精神,再现了关东大地特有的地质风貌、人文情怀,也使得朱开山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平民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和竞争的加剧,导致当代中国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变得十分普遍,而作为社会历史的晴雨表,电视艺术必然会对其有所反映.本文所例举的一部分长篇电视剧,以凝重的心灵拷问和精细的心理剖析征服受众,开启了电视剧关注与表现内心隐秘的"新纪元",为当代电视剧执著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为缤纷的荧屏增添了生动而悠长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21世纪的中国谍战剧视为新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其历史、审美、心理层面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入研究,力求呈现谍战剧在21世纪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文化生成。旨在深刻揭示某种电视剧体裁及文化的流行与社会语境、民族情感、艺术传统、受众心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20.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