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2.
“尽善尽美”是孔子的音乐思想,体现了他对音乐美的认识和欣赏,表明了孔子的治世思想。《韶》《武》之乐展现了音乐的艺术高度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但孔子谈尽善尽美,并非仅限于此。《韶》《武》都是孔子喜爱的雅乐,具备美善统一的标准,只是二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自然代表着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因此,从《韶》《武》乐本身探究“尽善尽美”的提出,会发现孔子的思想亦是立足于时代性的,他对《武》乐“未尽善”的不满也正源于此。  相似文献   

3.
出口成章     
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点拨:《韶》是虞舜时期的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孔子认为前者“尽善尽美”,后者“关”而不够善。也就是说“尽善尽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圆满——这才是孔子眼中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①,“尽美矣,未尽善也。”①韶、武: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乐曲名。孔子评论韶乐:“美极了,又臻于尽善。”评论武乐说:“美极了,但没有至善。”  相似文献   

5.
从“闻韶”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张文俊《论语·述而》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部乐章演奏之后,很长时间觉得吃肉都没有滋味,于是说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韶》,相传为虞舜时期的乐舞,本...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孔子逝世2440周年,天津史学会最近召开了孔子学术讨论会。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孔子所处的时代和他所代表的阶级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其社会性质、时代特点,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形势,都对孔子思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可贵的,也是充满矛盾的,是精华与糟粕杂陈的。作为哲学家,孔子是知天命、畏天命、重丧祭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但在认识上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的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思想是从周、复礼、保守的,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作为历史家,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有作的伟大的文献古籍编辑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是伟大的创新者。他虚悬“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存而少论,强调“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以上几点,是我所赞同的对孔子的评论,不必详述。在这里,只谈“道问学”与“教学半”。  相似文献   

8.
丁春美 《语文天地》2011,(14):29-30
近日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禁慨叹孔子及弟子的闲情逸致:暮春时节,披着春服而咏归,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可这样的享受生活并没有影响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没有影响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孔子还跟别人学琴,听了《韶》乐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做着今天看来与学习无关的闲事。可正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 ,孔子的人权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 ,推己及人 ,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 ,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 ,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论。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12.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宏大,本文仅就孔子经济思想中的义利观作初步探讨。孔子在许多地方讲到对“义”和“利”的看法,据统计,《论语》一书记录孔子提到“义”字达24次,几乎把“义”的涵义扩大到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方面。与  相似文献   

14.
浅论孔子“仁”的思想孔凡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给我们民族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漫长的封建时代,孔子曾被尊称为“圣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他的地位与封建帝王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作为教育家,孔子育人无数,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的梦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传统教育思想,对后世的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循着孔子的教育思想足迹,在教育的路上圆梦。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本文只就孔子的人道主义及其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对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老师说,古时候,有学问的伟大人物都被尊称为“子”,像孔子、老子、韩非子等。这一说,便引来了我们的突发奇想。郑思磊先举手:“桌子、椅子都带‘子’字,都是伟大人物吗?”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芙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读杏坛     
这是一座黑色大理石碑,矗立八百年依旧很青春很潇洒。啊,杏坛!石碑上刻着两个篆体大字好醒目好漂亮。我右手的食指禁不住在凹深的笔划上愉快地回游,便觉浑身被历史的浪花拍抚着,心里充盈着痒苏苏的深沉和惬意。回游,回游……不知沿着沂还是泗曲曲弯弯的河床划向了古代的小洲。小洲上长着蓊蓊郁郁的黑树林,有红杏含笑其间。在这充满野趣的所在,“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好一幅动人的情景。一个名叫九韶的当代夫子,很想前去探问是否奏的韶乐九章?他知道孔子曾极力赞美韶这种奇妙的乐曲“尽美矣又尽善矣”,在齐闻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惜“奏曲未半,有渔父下船而来……”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并提出“温故知新”、“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许多至今仍为人称颂的教学思想,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今天来研究孔子的教育成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