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诉求是数学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国外有“现实数学(real machematics)”一派,主张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却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学生的数学现实,至少有生活现实、科学现实、理性现实、虚拟现实等几类。  相似文献   

2.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人数学课堂,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句话,我有了这样的理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留心观察。现实世界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设法在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于是,就有了“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玲玲 《时代教育》2007,(9Z):124-124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用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仅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从他们各自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课本内容互相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应当随时随地的利用身边的素材建构为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从“生活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建构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要善于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在较高的层次予以整合。最终能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学。  相似文献   

10.
石振江 《教育艺术》2006,(12):79-80
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现实中,数学是学生“最喜欢又最害怕”的学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的是应试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学生在机械性的劳动中逐步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体会到数学家们所说的数学美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数学教育中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进数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也有不少学生埋怨:“数学为什么这么难?”,“我为什么总学不会?”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人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是数学发生,发展的沃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徐芳 《河北教育》2008,(7):55-59
设计理念: 1.把握生活脉搏。伽利略用“自然界的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这一经典名言,阐释了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薛志兰 《陕西教育》2010,(11):49-49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也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这样,数学就会因走进生活显得更加精彩了。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师应把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认识数学价值,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作用,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厌学情绪严重,数学是合格率最低的学科之一,加强应用性教学是职业学校数学教育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归.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具体的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李平  郑喜顺 《吉林教育》2005,(12):18-18
1.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的素材,积累直接经验,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练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