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2007,(34):109
发展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一项责任,推行教育公平,各级地方政府更有发言权和教育效力,可政府拨款有限,就会将负担转嫁给群众,看看各地屡见不鲜的教育难题,从择校生费用到校中校,从捐资助学到高价学费,这种教育乱象正是“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政府教育投入指政府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整个教育系统可以分为初、中、高三级教育教育结构。一般来说,各国教育投入在不同的教育结构中的比例的变化是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本文针对各国政府教育投入再分配的情况,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通过三级教育投入的合理性与教育发展水平关系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为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再分配更趋于合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投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从建国起就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投入的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小学教育投资占全社会教育投入的一半以上。其中,以色列中央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又占中小学教育投入的大部分。除此之外,以色列还通过立法等手段保证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到来客现上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相似文献   

5.
张学军 《教育探索》2005,(11):25-28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各国纷纷把信息化教育发展提到关系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综观当代发达国家(以美日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发展,都有政府财政和基金投入大,重视中央与地方、私人联系与合作等特点,甚至将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同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相联系。反观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尽管政府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因素,尚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体制、观念落后,重引进、轻师资培训等问题。因此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促其发展的氛围;推进区域、城乡职业教育的合作;政府加强政策倾斜,地方广开校资渠道;合时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根据成都市本级和区(市)县地方财政教育投入和各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成都市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与绩效管理现状,研究投入总量和优化支出结构,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效果与绩效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拉动高技能人才需求,直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地方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1.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在美国,长期以来,义务教育一直是地方政府和各州的事情,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拨款给各个学校,只是以资助、奖学金等方式参与进来。尽管美国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占有核心地位。但出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主要有地方政府负担教育经费的做法带来不少有损教育公平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包括规模布局、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在规模布局、财政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强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紧跟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研究对2004—2018年中国19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展开了空间计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策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并考察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内在动机与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地理邻近与人口邻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策略互动关系;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不仅受到地方经济特征与财政特征的显著影响,还受到制度惯性与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共同激励;面对中央教育领域的预算调控,东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其中东部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反馈更灵敏。因此,中央的教育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互动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计划反馈机制的异质性,从而均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突出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地位,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组织落实。地方政府应将农业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国家、地方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机制。这不仪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所要求,而且还由丁几十年来我国的二元制社会结构,造成了农村教育事业明显落后的局面,对农民教育严重“欠债”。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机制,在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前,确定一定比例,每年投入足够数量的资金来补贴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戴文静 《高教探索》2013,(1):113-117,124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和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以促进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分析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基于此,文章建议中央财政要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以促进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健全对于激励与约束各级政府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行政问责制是教育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的交集。当前我国政府行政问责中对于"教育"关注严重不足,而教育问责中对于"地方政府"关注相对不够,对于地方政府的教育问责成为两种问责体系的交叉薄弱点。改进教育行政问责制需要解决为什么问责、问什么责、谁对谁问责、怎么问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方院校教育投入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院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高等教育投资大、成本高,目前地方院校发展规模与教育投入矛盾突出。政府和高校都要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投入相一致,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澳葡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政策,通过分析其公共教育投入的几种主要形式及投入数量,对当前澳门公共教育投入的现状及澳葡政府在发展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示范院校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三批示范院校的申报材料和首批示范院校的验收材料看,我国高职教育投入仍存在四个不平衡,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完善高职教育投入机制,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义务,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降低高职教育学费标准,建立投入绩效评价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和合理支出,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尧 《江苏教育》2012,(35):25-26
教育评价追求教育公平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也是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难题之一。我国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主要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考入重点学校的比例等指标评价教师和学校。虽然这样的评价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导致学校走上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抢夺优质生源为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教育向社区开放,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是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政府投入列在首位,然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政府投入现状,提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科学稳定的经费核拨下达制度""将社区教育经费支出纳入政府部门预决算""优化教育经费内部结构""指明社区教育责任和实施主体"等发展路径,助力社区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