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离不开“使君”形象的巧妙烘托。但是,长期以来,《陌上桑》中的使君都只是作为“荒淫无耻,强暴蛮横”的形象被嗤之以鼻。这种观点忽略了从表现技巧方面去鉴赏这一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不利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其中的人物。一、使君“惊艳”,作为达官贵人的代表,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4.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一诗通过侧面描写极写罗敷貌美,并用问答形式突出罗敷机智慧敏,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传统观点一直将使君当作反面形象进行分析,使其成为众人唾弃嘲弄的对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使君“丑恶、愚蠢”的依据,可能就是他偶遇天姿国色的罗敷,惊羡于她貌若天仙,进而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愿望。诸多教参分析大同小异,皆认为这是“调戏、污辱”良家妇女的行为,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丑恶、愚蠢”的。这些一棍打死的定论使使君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竟达千年之久。可是笔者在教学中研析此诗,换个角度对使君进行剖析,就发现传统的对使君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并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陶醉的状态。”(朱光潜语)由于罗敷有闭月羞花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耕。”甚至连身为官员的使君也“五马立踯蹰”。这完全是一个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并为之陶醉的典型。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看到倾城倾国的罗敷,便滋生爱美、亲近美的心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心理。我们又怎么能妄论其心灵丑恶、龌龊呢?其次,使君是一...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诗中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正面描写———避实就虚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0.
使君在《陌上桑》中是作为罗敷的反面形象出现的,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丑恶和愚蠢的象征。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给使君的形象重新定位。从审美的角度看,使君的形象是审美主体被审美客体所感染的一种本能反映,美的事物能引起人高度的审美注意,能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忘情的状态。由于罗敷具有沉鱼落雁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  相似文献   

11.
我无意中看到有李正坤的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它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君是一个好色鬼,认为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更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流露出官本位思想(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12.
尹长生 《教师》2012,(25):70-70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腐败思想的一部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人们痛恨和鞭挞“官本位”思想。但是,古代文人常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官本位”意识。为文学创作服务,强化感情色彩,加强表达作用,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联系语文教材作些粗浅分析。’让我们以初中传统课文《陌上桑》为例.为方便分析.录诗如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妇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相似文献   

13.
《陌上桑》为较早出现的叙事短章中的姣姣者,其所叙之事实属简单,主要者为使君与罗敷偶然相遇中的一段对答。文章在点出地点、人物后,先正面写罗敷的穿戴衣着,言其服饰之盛,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举动,侧面极写罗敷之美。此种写法在当时实为新奇高妙。“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  相似文献   

14.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它是相对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而言的,是指不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或事物的形状、情态、质地、色泽、大小等,而是通过周围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景的描写和渲染,使描写主体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写作方法。作文时,侧面描写往往能够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如《陌上桑》在写主人公罗敷的美貌时就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通过这番侧面描写,读者自然可以通过想象去感悟,去体会。  相似文献   

15.
近来,讨论罗敷和使君形象的文章常见之于报端,表现了人们的挑战精神和对传统定论的冲击,呈现出一派争鸣气氛。其中不少观点能使人接受,但也有一些说法,我们不敢苟同。李金焕老师的《〈陌上桑〉的主旨是什么》(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认为《陌上桑》通篇都在表现罗敷的美。我们认为李老师片面理解了作品,偏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有失偏颇,现阐释如下,求教于广大教师和行家。作品的第一解是李文的基石。诗歌首先从姓氏、身份、用具、妆饰等方面多角度,直接表现罗敷的美貌;然后又从侧面虚写旁观者对罗敷的种种表现和态度,表现罗…  相似文献   

16.
汉代乐府诗歌《陌上桑》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自然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艺术典型。那么,这个形象的塑造究竟是通过哪些手法实现的呢?历来的研究者认为是通过诗歌开篇的烘托、渲染以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神情动态的侧面描写,以旁观者的情态、心理变化,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的。游国恩指出:《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  相似文献   

17.
1994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李栋臣、赵继学两同志《罗敷是贵妇人》(以下称《贵》文)一文,虽觉有新意,但对其观点实不敢苟同。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相和歌古辞,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罗敷的形象,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 全诗分三解。 诗歌的第一解,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罗敷的“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采用侧面虚化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形象,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我无意中看到有李正坤的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它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君是一个好色鬼,认为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更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流露出官本位思想(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这篇论文言之成理,见解独到,发现了使君在文本中的准确定位,为被读者冤枉了使君伸了冤,读罢不禁为该作者的慧眼独具叫好。可是叫好之余,我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深入挖掘下去,现提出来见教于大家。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第295页的课文说明里说:…  相似文献   

20.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是一段著名的侧面虚写罗敷貌美的文字。然而如果用形式逻辑检测一下,便会发现这段描写文字逻辑是混乱的。它表现在对罗敷貌美作出反应的人群的分类标准不统一。“行者”、“耕者”、“锄者”这三者是依据人物的身份划分的,而“少年”则是依据人物年龄标准划分的。而由于标准的依据不一,其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却产生了交叉。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段逻辑上混乱的文字又确确实实是千古绝唱,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就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