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西藏自治区党委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提出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0)》,计划通过10年在拉萨城区等9县(区)35个乡镇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本文围绕拉萨南北山自然植被分布及潜在绿化树种的选择问题,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植物功能性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寒干旱区科学种树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考虑,拉萨属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亚高山灌丛、草原亚区,即自然植被主要发育为亚高山灌丛、草原。类似的,从气候—林相分布图来看,拉萨城区亦落在了草灌丛地范围内。对拉萨城区以及墨竹工卡县过去几十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两个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0.55℃/10年,但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按照这一变化趋势,拉萨城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植被仍将保持草灌丛类型,不大可能发展为较为湿润的疏林地带或温带森林。从植物功能性状来看,基于气温估算拉萨城区及周边地区(3650~4100m)植被叶寿命在2.55~3.24年之间,表明潜在植被为常绿森林,受限于水分条件,该区域不适合种植高叶寿命(高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2.
李晖 《西藏科技》1995,(1):37-39
拉萨地区亚高山落叶灌丛十分发育,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理论研究上的意义。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划分出了7个不同的群落类型,同时该类灌丛的植被地理学性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在植被分布上它表现为了拉萨地区的相对偏湿气候与垂直带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其动态转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研究地域的生态特征,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PSR模型从胁迫因子、状态因子以及效应因子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及动态转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由2000年的0.584下降至2008年的0.512,有92%的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呈下降态势。生态健康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苕溪流域的安吉县、德清县及长兴县一带,而生态健康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无锡市区和常州市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夷山的实地考察,分析了武夷山植被生态特点以及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农耕地与荒坡灌丛、照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热带苔藓矮林和亚热带山地草甸。最后对非地带性植被中山草甸、黄山松与马尾松和旗状树等特殊性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锦鸡儿属Caragana是一个典型的温带亚洲分布属。本属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约有24种1变种,约占整个属的1/3。这些种类几乎全部处于演化高级阶段,且既有叶轴宿存类群,也有假掌状叶类群。反映出种的分化很活跃,在横断山地区形成本属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本区内绝大多数种类是特有分布。替代现象主要受气候、植被变化作用,沿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分布的长齿系Ser. Bracteolatae Kom.是一个典型的替代分布类群。锦鸡儿属植物生态适应性很强,可在其生长的灌丛中形成优势种。 寒化和旱化现象十分突出,它们有一系列森林种、草原种和荒漠种及相关的形态变异。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区域内的分布区关系分析及最小生成树MST和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表明横断山地区特别是其北部是本属植物的一个地理结点。以此沿横断山向北部唐古特和西部藏东南适应性辐射。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联系微弱,看不出植物长距离扩散的踪迹,大多是由于生态因子限制而产生的隔离。虽然本区不可能是锦鸡儿属的起源地,然而,通过本区与邻近地区的地理联系,可推测它们在我国适应性辐射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结合豆科蝶形花亚科其它属化石记录及其分布区局限在温带亚洲等现象,认为锦鸡儿植物是一组特化、晚近衍生的类群,起源于北方东西伯利亚晚第三纪中新世后期至上新世。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河谷坡地的土壤特性及其可蚀性对保护土地资源、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伊犁河谷典型区域127个调查点表层土壤的实地调查与取样分析,利用EPIC模型公式计算土壤可蚀性,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的特征、探讨了土壤可蚀性与其他土壤特征因子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各特征因子的空间变化与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新开垦坡地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质地,有助于减小土壤可蚀性;土壤理化性质随着海拔升高、由西南向东北明显改善,土壤可蚀性降低,质地更好的土壤有助吸水、保水与植被生长,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各土壤特性,包括土壤可蚀性,空间异质性在小尺度上总体较小,空间分布自相关程度多中等到高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裸子植物分布区的研究(1)——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共有10属,约240种。我国有9属,约119种,其中2属     为我国特有属,67种为特有种。  本文概述了我国松科各属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对各     属分布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油杉属和松属外,其余各属的分布,既不深入到极为干旱的地     区,也不深入到热带山区。本文提出川西滇北地区是松科大部分属的发展中心,同时讨论了某     些属的分布区的退却变化。本文还认为,在目前该科化石资料不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要确定松    科及其各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9.
宁志中  杨蕾蕾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14,36(6):1125-1132
本文通过对全国三大陆地边境旅游片区(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与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依据中国边境三大片区(东北、西北、西南)2003-2012年间客源市场的有关数据,尝试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原理及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三大片区入境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三大片区的入境旅游在2003-2012年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入境客源量均呈现出一种拉伸型的"N"形曲线,且入境游客普遍停留时间较短;②入境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地域近邻性特征:东北片区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北亚国家;西北片区主要集中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西南片区则主要集中在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3个片区的国际旅游市场均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0.
莫嘉怡  许贵林 《大众科技》2023,(1):40-44+97
为了探索梧州市龙圩区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等情况,对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区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以2009年、2013年、2019年三年的landse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运用NDVI插值法、归一化处理、像元二分法模型等方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像分布,在像元的尺度上探索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梧州市龙圩区植被覆盖度具有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不同年份的植被划分覆盖等级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高植被覆盖等级;(3)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整体呈现由高植被覆盖等级向低植被覆盖递减的规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研究区提出对策建议,增强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以期对梧州市龙圩区生态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未来发展规划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沙棘属的2个新组:即无皮组Hippophae和有皮组Gyantsenses,1个新等     级种H.gyantsensis(Rousi)Lian和中亚沙棘H.rhamnoides L.subsp.turkestanica Rousi  在     甘肃省的新分布, 同时附有该属的分组和分种系统检索表,记述了沙棘属的一个新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我国沙棘属植物4种5亚种的核型,对各种之间进行了比较,它们的染色体   数目都是2n=24,全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所有种类,只有Hippophae   thibetana第8对染色体有随体,H.rhamnoidea ssp.sinensis和H.rhamnoides ssp.  mongo-  lica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0,为2A型,其余各种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13.
国产三角瓣花属(茜草科)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瓣花属Prismatomeris Thw.在Hooker(1873)和K.Schumann(1891)的茜草   科分类系统中隶于巴戟族Morindeae Miq.但在 Bremekamp(1966年)的分类系统中,其分类   位置未定。本属的胚根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和具针晶等特征与巴戟族相同,但它的花   离生,子房2室,胚珠盾形而着生于子房隔膜上半部等特征则与巴戟族明显不同。  因此,   将本属分立作族并置于Bremekamp所定界的茜草亚科Rubioideae中似乎较合适。  本文还提   供了经挑选的本属10对特征及其分类价值的说明。辨别了两个种:(1)将分布于中国的P.   tetrandra(Roxb.)K.Schum. 修订为 “P.tetrandra  (Roxb.)  K.  Schum. subsp. multiflora   (Ridley,)Y.Z.Ruan”. (2)P.  connata Y.  Z.  Ruan 被记述作新种它的热带新亚种是  P.  connata Y.  Z.  Ruan  subsp.  hainanensis Y.  Z.  Ruan。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茶树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黔、滇、川、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Kuntze 9个类型的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9个茶树类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乔木大叶类的贵州大叶茶,云南大叶茶及云南腾冲大叶茶,其核型均为”2A”型。 第二类属于灌木或小乔木类,以中小叶为主,少数为大叶的黔湄419,黔湄502雅安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川茶及黔湄101,核型属”2A”和”2B”,不对称性略高于第一类,为较进化的核型。从核型资料支持将茶C.sinensis分为两个亚种,同时也赞同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茶树起源观点。  相似文献   

16.
 A new subspecies, Primula obconica subsp. fujianensis, is described. The genus Primula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China, but it has never been previously recorded in Fujian and Jiangsu. Recently the authors collected a specimen of the genus from Fujian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obviously closely related to P. obconic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in China, ranging from western Yunnan and Sichuan through Guizhou, Hubei to Hunan and northern Guang- dong, with its most easterly extension in southern Jiangxi. Morphologically, the Fujian plant is char- acterized by its much smaller stature and by the scapes being shorter than the leaf rosette, and in many ways i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P. obconica subsp. parva, but can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by its smaller, white and homostylous flowers. As it is isolated both in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with other subspecies of P. obconica, here it is described as a new subspecies.  相似文献   

17.
2000-2011 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俊  刘纪远  刘荣高  秦元伟  黄麟 《资源科学》2013,35(10):2094-2103
地表比辐射率是影响地表长波辐射收支的重要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本文通过对EOS-MODIS卫星地表比辐射率产品(MOD11A2)的时空特征分析,得到2000-2011年12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数据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比辐射率取值区间较小,仅为0.9610~0.9760.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决定了比辐射率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比辐射率以沙地最小,冰雪和水体最高,而且耕地要明显高于自然植被.2000-2011年地表比辐射率变化总体上以降低趋势为主,但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等地区变化较为复杂,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6个气候区内,地表比辐射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 暖温带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区>热带亚热带湿润区>青藏高原区>中温带干旱区.积雪可以显著增加地表比辐射率,在中温带干旱区,可使比辐射率值从0.964升高到0.967左右.不同气候区无雪情况下比辐射率年内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变化特征,以中温带干旱区比辐射率年内变化最为明显.但所有气候区的比辐射率年际差异较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保留是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所必需的基础功能之一。准确计算流域沉积物的保留量,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估,对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及水库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陕西省黄河支流无定河源头营盘山库区为例,基于Arc GIS10平台,运用In VEST的沉积物保留模型,定量估算了2013年营盘山库区沉积物保留量及2013-2070年内沉积物保留价值,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营盘山库区的沉积物保留总量为493.43万t;2013-2070年流域的沉积物保留总价值达到1.29亿元;库区东西侧沉积物保留价值差别很大,这与流域内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理化性质、气候等因子密切相关,前4个因子起主导作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依次为稀疏草地稀疏灌木林旱地落叶阔叶林水域居民地裸地。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2014,36(1):166-17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