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受传统离身认知的影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重理论课程轻实践体验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实施的“身体缺场”,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延长了其“岗位适应期”。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实现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向。基于具身认知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强调构建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构,形成理论-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实施模式及分层多样贯通始终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和广西高校精品专业建设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西部地区高校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介绍我们的创新思路、发展策略及实践成效,旨在推动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科学(自然)骨于教师培训”,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有所认识,结合认真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深感他的教育理论对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注重让学生“亲知”《墨子》中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即:“闻知”、“说知”、“亲知”。陶行知  相似文献   

6.
教育要改革,要深化,必须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要有一支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素质,提高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与方向性,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试就当前幼儿园现代课程所应体现的时代特征,应确立的课程观念,以及应有的课程改革模式,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一、现代课程以新的课程观念为基础“课程”这一术语被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但60年代的世界课程改革冲击了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从“合理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所在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2010—2020年是我国砥砺奋进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科学保教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发生了深刻变革,表现为从“立场彰显”向“科学发展”迈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价值与理念呈现”“彰显教育本质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推进”“指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课程实践成果转化”三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厘清课程、教学、游戏等基本概念的边界及其关系”“如何融合借鉴模仿国外与本土创新实践”“科学教育观念如何有效落地于实践”等挑战。为此,我们还需要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如下实践方向:关注逻辑起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话语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依托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课程实践向内涵式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文化基本属性的揭示、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更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程本科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三对基本矛盾。在我国部分院校、部分工程专业 ,专业基础不足、工程实践不足、人文教育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专”与“博”、“学”与“用”、“做事”与“做人”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23日~26日全国第四届区域教育论坛:校本课程理论与案例研讨会在上海市静安区举行。会议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承办。会议聚焦校本课程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特邀请关注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联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树立“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等十大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肖川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推广普及,研究领域主要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改革”和“生命教育”等。暑假期间,本人就“生命教育”问题对肖川博士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形成此文。文章未经肖川博士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临床”教师教育理念对教育硕士课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模式,形成了由课程主导系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三大系统有机整合而成的“临床”型课程建构新模式,鲜明地凸显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交织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课程、重视临床伙伴关系和教师教育者团队等课程支持系统的建构、通过外部“临床标准”和实践取向的内部评价为课程导向及提供保障等特征。美国“临床”型教育硕士课程建构模式对于我国推进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尝试建构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社团建设、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一理念准确地阐述了中学教育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当前,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中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信息平台     
[名词]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理念东北师大博士生温恒福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联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树立“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少讲多学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的理念”、“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十大教育理念。[观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回…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2006年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西部大讲堂”在西安开讲。本项目主要面向西部地区,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师进行研究生创新教育专题讲座,提供反映科学前沿新知识、新成果、新动态的精品课程。第一期讲堂课程“知识产权法理论及其应用”和第二期讲堂课程“高等电力电子技术”已于6月和8月在西安成功举行,受到了参  相似文献   

18.
从改革高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入手,提出了构建高师教育类新课程体系的设想,即渗透性课程、根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成长性课程“四大领域”;教师修养、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六组模块”;主修、辅修、讲座活动“三类课程”相结合的高师教育类新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教师、引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予以积极回应:提升培养目标,突出“现代性”、“优质性”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优化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文理分向培养”、“特色培养”相结合,努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型、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教师,以适应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学科与教育双轨、理论与实践互补、分科与综合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步入了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逐渐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不稳。应以课程史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搞教育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立中国的教育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即便没有成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