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文风指的是写作新闻作品的风气。它既包括新闻工作者报道写作新闻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新闻作品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好的新闻文风可体现在以下方面: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这就决定了新闻作  相似文献   

2.
张玲 《青年记者》2006,(8):64-64
新闻将人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依赖语言(这里指广义的语言)说明客观事实,无论学语言、版面语言、镜头语言,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提炼、加工、剥离.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风指的是写作新闻作品的风气。它既包括新闻工作者报道写作新闻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新闻作品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好的新闻文风可体现在以下方面: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作用是传播信息。新闻作品只有抓住受众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新闻作品更吸引人,笔者以为,"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变幻,做到这一点,新闻才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在新闻作品中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比如说"扣子"。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导致新闻侵权的直接原因及其外部特征,简言之是新闻媒体刊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新闻作品,诸如新闻报道失实、新闻评论不客观不公正从而歪曲了事实损害了他人人格,或蓄意且擅自宣扬他人隐私等情况.新闻侵权和普通民事侵权一样,都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其侵权的客体一般为人格权,即会造成他人人格权利的直接或间接损害,适用民法等调整.  相似文献   

6.
评析新闻作品是解剖其形式、内容和传播效果的过程,遵循由表及里的方法,可以从形式分析、价值分析胶果分析三方面入手。形式分析形式分析的对象是新闻作品最外层的表现,也就是其直观的存在方式。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及表达技巧,构成表现层面。受众在接触新闻作品时,最先得到的印象是报道者的语言是否生动、语义是否便于理解、表现方法是否精当等等。评析新闻作品正如评价一座楼房先要分析其形状、颜色一样,也应从分析其形式着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传播研究所曾作过一项研究。他们把同一个命题用不同的体裁写成几种风格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专业主义也因此被消解,传媒机构的新闻生产权力被分化,虚假消息、传播内容碎片化、随意性与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频发。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可以从传播者、传播环境及内容等视角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重构,加快媒介融合,专业新闻工作者参与自媒体传播的同时要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采用实名制保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记者风格与新闻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的风格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新闻在传播消息提供信息,完成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等其它功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与愉悦感.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对新闻传播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观众(听众)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新闻传播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在广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公众信息,又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正确的导向性,从而保证新闻传播价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了解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新闻传播者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意识与现代意识,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传递新闻信息,适应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 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的判断也将不一样。所以,新闻作品的视角妥当与否,独特与否,是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从此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决定了受众信息接收的多样化。作为信息传播总把关、总策划的新闻编辑应当从角色定位、出版理念、能力培养等方面强化自身素质。而高等新闻院所及其专业需要对新闻编辑课程  相似文献   

12.
樊文波 《视听》2016,(12):170-172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依托网络技术,适应当下媒介环境的新的教学理念。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应当顺应媒介技术变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对于"翻转课堂"的本质和内涵,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解的误差,对这种教学方法在新闻传播专业中的适用性和难点应当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袁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63-164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党八股、枯燥乏味、不注重传播效果的弊病,并通过提高报道质量来吸引读者。时至今日,策划行为虽然早已在各大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但"新闻策划"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颇有争议,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闻学术界在"新闻策划"方面的种种争议作一番概括,并提出自己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策划"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党八股、枯燥乏味、不注重传播效果的弊病,并通过提高报道质量来吸引读者。时至今日,策划行为虽然早已在各大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但"新闻策划"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颇有争议,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闻学术界在"新闻策划"方面的种种争议作一番概括,并提出自己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应当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富矿 在喻国明看来,主流媒体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从传播规模来看,它要有相当多的社会接触规模和人群覆盖密度;二、从传播内容来看,它一定是靠"硬"新闻作为其第一卖点;三、从传播效果来看,它所亲和与影响的应该是社会行动能力强的人群,也就是主流人群的思想观念和意志行为.  相似文献   

17.
作家是有风格的. 记者有风格吗? 大量的新闻作品,很难说有什么风格.现在的许多新闻作品,不仅写法雷同,而且取材、语言、内容,都是雷同的.甚至有人这样挖苦:"你们的新闻,只要打印一个固定的格式,然后再具体的地名、人名上填空白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自我传播的时代,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并不会消失。它们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挑选并加工新闻,但报道的议程、框架甚至内容不再仅仅由专业媒体决定,公众已参与到整个新闻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士与一般公众合作的公民新闻生产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新闻不再是过去那种完整的封闭作品,而是不断接受验证、质疑与补充的开放系统。然而,传统的新闻教育遵循以大众媒介组织为核心的企业化训练模式,并未为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吴杰 《东南传播》2016,(12):87-89
随着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播介质呈现多样化、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更是让传播随时随地随心复制黏贴、转发、分享……传播便利性加剧导致传播内容难有版权保护可言,尤其是占据传播内容相当比重的传统媒体采制的新闻作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几近"裸奔",完全失去了版权规范和保护。本文将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在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提出版权保护的相应策略,期望将对今后网络版权新秩序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