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套路运动中跳跃接定势动作的好坏,一与物理学因素有关,指人体质量的大小、支撑面的大小、重心的高低、稳定角的大小、平衡角的大小及摩擦系数等;二与人体内因有关,指肌肉收缩力和神经系统协调能力。建议运动员加强落地缓冲的训练,在不影响动作规格的情况下,降低人体重心、扩大支撑面;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训练,特别要加强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SAFMS -T全力测控测力平台 ,对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健将级运动员进行了不同落差的跳深全力测试实验 ,分析研究了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落地时下肢受竖向冲击力大小与落地缓冲方式有关方面的因素及落地稳定性的好坏与压力中心曲线形状之间的关系。得出下列结论 :跳深落地时人体受的竖向支反力与脚落地的缓冲方式有关 ,前脚掌先落地缓冲支反力第二峰值小 ,全脚掌先落地引起的第二峰值力大等结论 ,为训练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落地所受冲击力较大,危险性较高。为减少运动员落地时造成损伤,提高动作的落地稳定性,采用瑞士KISTLER测力台和2台美国TROUBLESHOOTER高速摄像机,同步对6名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运动员在50cm高度下以正常姿势落地和全脚掌落地缓冲实验,分析缓冲时间、标准力值、力值变化梯度、压力中心、人体倾斜角以及下肢关节角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0cm高度下最大冲击力全脚掌为正常落地的1.44倍,极有可能造成人体损伤;压力中心前后方向上较小;人体倾斜角较大,说明产生的翻转力矩较小,故稳定性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4.
三级跳远成绩与三次连续跳跃中的水平速度保持和发挥关系甚密,只有掌握好积极、正确的落地动作,才能有效地从前一跳的腾空,向后一跳的起跳过渡,并力求达到避免由于落地时腿的负担过重、使之缓冲过大而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过多之目的。本认为,落地动作中的落地腿小腿的过分前甩和摆动腿摆动动作的消极是影响三级跳远完整技术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动作技术经济性与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环节着手,指出背越式跳高腾空动作技术对最后落地缓冲的影响,阐明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缓冲技术与成绩以及运动损伤的直接关系,解释了错误落地缓冲技术的原因和提出纠正方法,为最后落地缓冲技术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腿落地缓冲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的特点,阐述了起跳腿落地缓冲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落地缓冲动作的技术,提出在跳高的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重视起跳腿的蹬伸效果,而且不可忽视起跳腿落地缓冲的技术。这些对于人们加深对起跳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析跳马落地技术生物学原理,对比我国跳马运动员与国外优秀选手的动作差异.认为:难度和落地成功率是取得跳马佳绩的决定因素;应着重分析跳马项目落地缓冲动作;提出跳马运动员落地技术的训练举措;我国跳马项目在世界大赛上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跳高教学中,落地技术是整个跳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先应该掌握的技术。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或选择教法不正确,常导致学生摔倒、摔伤的事情发生。   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落地不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对落地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摆动腿着地后起跳腿落地太快,影响了两腿弹性曲膝缓冲平衡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采取了以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落地不稳的问题。   一、在辅助练习时,结合踏跳动作,对落地动作进行专门演练,初步掌握摆动腿落地后适度放慢踏跳腿落地时机,达到曲膝缓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体操运动员跳马落地时下肢受到较大的冲击负荷,通常会导致关节损伤,探寻运动员落地垫力学特性的改变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旨在为下肢关节损伤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人体运动仿真软件LifeMod/ADAMS构建19个环节的个性化人体模型,之后,通过受试者落地过程的动作捕捉、高速摄像和测力台实验对模型加以验证,证明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所建的模型,对高水平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完成跳马技术动作进行捕捉,随后改变跳马落地垫的力学参数进行仿真研究.结果发现,人体落地冲击分为冲击和平衡两个阶段,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具有缓冲减震的功能,踝、膝和髋关节分别延迟15 ms、17ms和19ms达到关节反作用力峰值.另外,落地过程中膝关节的伸肌力矩和髋关节的外展力矩分别在矢状面、额状面内起主导作用.当增加落地垫的阻尼导致踝关节在矢状面内受到的负荷明显增大,但增加刚度对体操运动员负荷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额状面内,增加落地垫的刚度和阻尼导致下肢各关节的力矩明显增大,将增加下肢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使用SAFMS测力平台,分别测量人体从15 cm和40 cm高度自由下落时有缓冲和无缓冲两组落地动作所受冲力的实验值,在取与地面接触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用能量守衡和动量定理分别计算出有缓冲和无缓冲着地所受冲力的理论值。通过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得出理论的平均冲力和测量的最大冲力值差异很大,给出了差异倍数的区间,进而指明在应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力值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A modelling approach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hip muscles during the come-out of forward and inward multiple somersaulting dives in a pike position. A planar two-segment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omersault and come-out of three commonly performed dives from a 3-m springboard: forward two-and-one-half somersault pike dive (105B), forward three-and-one-half somersault pike dive (107B), and inward two-and-one-half somersault pike dive (405B). Three simulations were run for each dive: (1) hip angle was constrained to be constant, (2) hip torque was removed after 0.1 s, and (3) hip angle was constrained to a typical come-out time history used by elite divers.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p flexion torque was required both to maintain a rigid pike position during somersault (range = 205.5–282.3 Nm) and to control the hip extension movement during the come-out (peak torque range = 355.8–548.1 Nm) in forward and inward multiple somersaulting dives. Coaches and divers should be aware that dry-land exercise drills producing hip extension movement by concentric actions of the hip extensor muscles do not replicate the neuromuscular control during the come-out of fast rotating div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体三维转动新的运动学指标和方法一卡尔丹角及绝对角速度对江苏队健将级运动员吕军海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990°高难技术动作进行了全过程测试分析,给出了完整的人体侧翻、空翻、转体三维转动数据,揭示了该高难动作技术三维转动规律以及侧翻、空翻、转体技术特征,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改进此类动作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3名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跳马前手翻动作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强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0):30-3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及影片解析等研究方法 ,对柳玉烈、张峰治、李小双 3名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使用的前手翻空翻类高难动作进行运动学对比分析 ,并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影响技术完成的主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对动作技术特点、特征作了较详细的讨论。提示该动作技术还有一定潜力可挖掘 ,还需进一步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28届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录像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第28届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起评分、比赛成绩、成套动作难度和编排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世界优秀男子自由体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空翻动作的使用上,主要以D组的单空翻动作和E D3个空翻动作连接来获得加分;成套动作的类型编排呈现出多样化,中间串主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单串多个空翻动作连接;成套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趋于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影片解析法 ,以我国蹦床集训队中 2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网上两周类空翻基本难度动作连接技术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得出在入网时 ,采用全脚掌入网 ;压网阶段膝关节先缓冲或保持一定角度然后再蹬伸 ,而踝关节却处于缓冲状态 ;离网阶段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变化与连接空翻的方向不同而不同。在连接过程中 ,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远远大于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重心基本呈垂直上下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世界蹦床运动动作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统计两次世界最高水平蹦床竞赛中使用的蹦床动作,确定了目前世界比赛中运动员所使用的动作情况。根据相关信息和对蹦床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了近期蹦床运动动作的发展形式。结果认为,蹦床预赛第1套动作中,主要采用1周空翻,男、女使用的1周空翻情况是相似的。非完整类空翻中,使用后空翻3/4周接腹弹的动作最多。蹦床预赛第2套动作和决赛套动作中,男子动作以2周高难度动作和3周动作为主体,以3周高难度动作为前沿动作。女子使用了12001o和12001<两个动作,其2周动作以2周空翻且转体在720°以下的难度动作为主。未来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将促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蹦床动作,比赛中对技术动作的评判将更加细致;在编排方面,预赛两套动作将结合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7.
前手翻是连接空翻与空翻动作之间的一个基本动作.由运动学分析证明了前手翻动作中的蹬摆腿,推手和翻转技术能够产生出较大的水平速度,通过制动起跳技术可以使水平速度快速转换,垂直速度迅速提高,从而保证了完成动作的质量和空翻动作之间的连接速度。  相似文献   

18.
当今男子自由体操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第3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12名优秀选手完成的自由体操成套动作难度、编排、连接方式及动作完成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使用超E组的单空翻动作,及采用超过三个空翻 动作的直接连接,来加大一个或多个空翻串的动作难度,并运用全旋类动作调整成套动作的完成节奏和韵律,是自由体操动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网上非技术性位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网上水平位移现象进行初步研究。认为位移过大是影响成套动作稳定性及动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位移过大与起跳技术和连接技术不合理有关 ,也与运动员原有项目技能的负迁移影响有关 ;网上位移表现为一定的方向性 ,向前空翻类动作的水平位移略小于向后空翻类动作的位移。  相似文献   

20.

A simulation model and a rigid body model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wisting initiated during the take‐off or contact phase. It is show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oduce a full twist solely by building up angular momentum in the arms during the contact phase. This method is only half as effective as building up momentum in the whole body during cont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wist into a somersault changes the somersault rate by less than 1%. By timing arm adduction appropriately, it is possi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nutation and boost the initial value of the tilt angle and so obtain a greater twist rate. Twist may be stopped by the action of piking, since the motion changes from the twisting mode to the wobbling mode of rigid body motion. Transition to and from these two mode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tilt angle and twist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