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他们词论最大的共通性在于,都在努力地推尊词体,维护词体高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3.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作为常州词论继承与发展的代表者,陈廷焯是同光时期卓著的词学大家。本文以其学著作《白雨斋词话》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核心理论“沉郁谢”,向读者展示了陈廷焯词论的独特价值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词论》的主旨是论词。李清照从词与诗、与文不同的角度,用品评具体词家词作的方法,探讨了词之所以为词的东西。音乐性(协音律)、抒情性(与言志的诗文相对)被李清照看成是词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别是一家”说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6.
从临桂词入手,上溯了常州词论“寄托”说的流变与发展,提出清季词论主要是在周济“专寄托不出”的界面上创意和发挥,而临桂词派的理论代表作《蕙风词话》是这种发挥的巅峰。同时,常州词和临桂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桐城文有着血脉关系。词论的“寄托”说和桐城的“义法”具有同源关系。而临桂词人.则是“岭西五家”这些晚清的桐城文人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模因论看"海选"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因论(memel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海选”一词是2005年各种媒体中广泛出现的流行词。本文由“海选”出现的背着入手,从模因论角度对“海选”这一新词进行分析,揭示“海选”一词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相似文献   

8.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辨了《潜夫论》中的“项领”一词,前贤以为“项领”的“项”为“大”义,如此则“项领”为偏正结构,不确,“项领”当为近义并列的名词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的论词主张以品格论为核心。品格论可概括为4个方面:第一,“论词莫先于品”;第二,词品“莫要于有关系”;第三,词品本于人品;第四,苏、辛词品格最高。品格论密切了词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把词推向了言志抒怀的轨道。它的局限性是:否定柔性词时表现出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轻视词的艺术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本从“落花生”一词的起源谈起,探讨三音节词“落花生”向双音节词“花生”演变的历史过程,包括单用“落花生”、二共用以及常用“花生”三个阶段。章最后对“落花生”和“花生”二词的结构做了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的需求是人居环境中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就是通过物质设计的实现来表达非物资的内涵,即非物质设计的实现。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包括感觉形式、感觉背景、感觉组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词之所以在宋代繁盛起来,并形成了我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宋代词论和宋人审美思想的发展不无关联。随着词的不断涌现,词论也逐渐产生与发达起来,并影响到宋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趣;而词论的繁荣和审美思想的演进给词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词的发展。正是在其相互影响与作用之下,宋词的园地里才不断结出硕果,成为词在宋代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词人、词论与作品的结合上,论述了“词学滥觞于唐,流衍于五代,极于宋而剥于明,至清乃复兴”。清词的“复兴”表现在“尊词体”上。词从过去被视为“小道”、“小技”、“艳科”、“诗庄词媚”到词有“见识多,说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词亦有史”的作用,使词获得尊体的地位。“尊词体”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冲破传统桎梏的过程。但只有进入清代,才步上轨道,而成为作家、评论家以至社会舆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一、“瓶颈论”是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词“瓶颈论”的提出曾经引发过全国性的大讨论甚至大争论。用“瓶颈”作比喻形象、生动,叫人一听就难忘,一听就明白。于是人们由此提出了很多思考:诸如“什么是瓶颈、为什么是瓶颈”,“瓶颈”为什么是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瓶颈论”是不是对传统后勤的否定和抛弃等等。对上述这些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8.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历来学者论东坡词,都以其“以诗为词”,“指出向上一路”而称美。纵观苏词,其实就风格而论完全豪放的并不多,而与“花间”范式相类的艳情词却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就题材而论,举凡山川景物、农村风光、游记咏物、登临怀古,在“花间”以来文人词作中即有体现,不能说是苏轼的首创。正因此,本文认为对苏轼词的认识,如果完全着眼于“以诗为词”与开创“豪放派”两方面是有失偏颇的,而苏轼对前人词的继承方面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苏词在中国词史发展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