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俗语说“流水无情,落花有意”。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落花实在也是很有“意”的。中学课本里,许多诗词都写到落花,感受落花这个意象,对正确理解整首诗词是相当重要的。那么,首先明确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象的交融。”(南帆主编《文学理论》)这是专业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08—1918年的西方诗坛上,英美意象派(Imagism)以其反常规的革新意识对传统诗风形成强烈冲击。很难想象,这个先锋诗派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过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理论曾是意象派诗人创作的指导原则,中国古典诗歌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竞相模仿的创作模式,可以说,“意象”成了这次东西方诗歌交流的桥梁。但在对意象理念的具体把握时,东西方诗人存在着审美重心的位移。本文拟对此作简约比较,探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在交流过程中的汇通与歧异。 “意象”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出现最早而又得到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早出自《周易·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倍受古今中外诗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物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意象是建立在物象基础上的,它是经过诗人的感物或物感形成的,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我们应把握意象概念,通过对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把握诗词的艺术美。现就中学语文诗词中,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楼”这个意象,点击网络检索一下发现,“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一诗中有“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语,稍后于鲍照的梁朝诗人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中有“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的诗句。其后诸多文人的诗词曲中都屡屡出现“西楼”这个意象,尤其以宋词为盛。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学生阅读和文学欣赏的重要阅读素材。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想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言之志,必须借意象入手,进一步深入到诗歌的意境。文章通过对贾铖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例的研究反思,提出古典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抓住古典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去了解诗人的情感,并提出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传统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酒”在古代诗人笔下被赋予了诸多的意象内涵,“酒”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例如恣谑之酒、悲壮之酒、欢跃之酒、潦倒之酒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诗酒情怀。因此,意象是理解诗歌内涵主旨的着力点,意象分析是理解诗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关键。一、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内涵意象在我国古典理论之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本质是创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象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创作者思想内容在事物上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在中学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酒”意象的诗词约27篇。为此,笔者从情感表达角度梳理了主要篇目中“酒”的意象内涵。  相似文献   

9.
“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代表着书信的往来,信息的传递,也寄托着文人思乡的情绪。在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两首词中也出现了“雁”这一意象,传达出女词人独特的细腻的情思。  相似文献   

10.
张云飞 《语文天地》2009,(10):33-35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与思路 作为对汉语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意象的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这里所谓的意象,就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中国诗学大辞典》)。衡量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能够准确迅速地解读出特定诗篇中的意象并给予适切的评价。然而,由于古典诗歌语词的陌生、语序的超常以及语义的跳跃、朦胧,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2.
落日催归寻家园——初中古诗词黄昏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暮人归、斜阳羁旅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群,太阳的回归也召唤着“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意象问题,它涉及到中国文学返顾归乡寻找家园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象”,本文仅对“水”的常见意象进行了分析,从而引起人们对这种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的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  相似文献   

15.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是各地高考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更趋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即“意象”。它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诗歌之所以  相似文献   

17.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创作的包融主体思想意蕴的艺术形象,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月意象中,诗人表现出对人事际遇的感喟,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对离愁别恨的倾诉,对永恒与短暂、宇宙与人生的求索,对理想人格的构建以及对精神家园、诗意人生的追求.月亮,被一代又一代诗人吟咏探求,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