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重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形象 ,指出她们有着貌美、才美、情美、识美的特征 ,从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甚至“郎才女貌”的婚姻恋爱观。佳人形象所体现出的进步性 ,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婚姻观念发生裂变的前奏。  相似文献   

2.
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唐代婚姻作为“人伦之始”和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而贯穿于整个婚姻礼俗中。唐代婚姻习俗既有封建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务实开放的一面。这一特点决定了唐代婚姻习俗中在坚持传统的“男本位”原则的同时,也出现了“男到女家成婚”、“夫从妻居”婚姻生活的新格局。这是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而在婚姻习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媒妁’这一特殊婚俗现象产生之日起,就携带了特定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缔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自西周延续至今,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形式虽已早就"面目全非",但据调查发现,媒妁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本文试从其产生缘起、职业利弊、职业生存现状及流变趋势等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冰心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内容广泛涉及家庭和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军阀混战问题 ,等等。这些小说的一个共同倾向 ,就是通过对社会、家庭、婚姻、恋爱、人生等问题的描写 ,从不同的侧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反映人们对社会、人生、家庭、婚姻等问题的思考 ,反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 ,尤其是突出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的种种苦闷、烦恼与感伤。本文试图对冰心早期“问题小说”中的这种感伤情调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 ,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 ,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 ;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 ,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 ,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7.
客观地描述贵阳市民社会心态的现状与特点,分析比较调查中反映出的不良和消极妁社会心态及有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疏导的对策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西门庆形象诠释方法从"人性"、"道德"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单纯的道德评判,认识上的误区说明研究者理论修养上的滞后与缺陷;西门庆是从封建母体中刚刚分娩出来的新兴市民阶级的人物,是大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新兴市民中的激进分子,是从城关市民中孕育出的早期资产阶级的胚胎;西门庆形象的出现,及时反映了明代中叶新兴市民阶级的勃勃生机和对封建秩序带来的有力冲击与震撼.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秦的婚姻习俗是汉民族发展的一条脉络,而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为我们展现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远在先秦时代勤劳聪明的圣贤们就已经创造出了一大批古老的汉字,如“姓、婚、妾、家、宾”等。这些古老的汉字都能够如实地反映出生活在先秦时代的人民所经历的婚姻习俗。  相似文献   

10.
逆子形象的价值,一方面显示了封建家族后继乏人面临空间危机,为封建国家敲响了丧钟;另一方面,逆子形象群体又超越作品本身,具有某种延续性,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回应与延伸。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中涉及婚变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折射出时代风气下妇女命运的变迁。在专制礼教思想尚未产生的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和保持自我人格独立的可能;在专制礼教社会,婚变后的女性则表现为更多的无奈,她们无力与残酷的时代风气进行有效的抗争,她们更多的选择结束生命来表达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渴望;当民主自由思想渐入人心,专制礼教思想被怀疑乃至否定,纯朴、自由民风回归,人文关怀复苏,求利实用主义思想产生时,婚变后的女性再次有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表现的犹豫摇摆,杜丽娘则更坚决彻底。所以杜丽娘的形象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是崔莺莺形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使得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求善""求治"的意蕴,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结合时代特征探析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采取扬弃和内省的方式,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红楼梦》中的典型悲剧——黛玉之悲,分析了不同地位的女子的婚姻之悲——宫廷贵族妇女们的婚姻悲剧、富家已婚妇女的婚姻悲剧、千金小姐的婚姻悲剧和丫鬟们的婚姻悲剧,批判残酷的封建婚姻制度,指出了《红楼梦》中一些前人所没有的恋爱婚姻观点,如"一夫一妻""自主选择"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儒、道两家体育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冬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27-128,38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一种伦理体育观,庄子体育思想是美学。两种体育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时而冲突时而互补,指导着中国古代体育循环式前进。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上半叶,逐渐走向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龚自珍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为疗救道德危机,他在伦理学领域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本根性的解构,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婚前按揭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房屋及增值部分的归属是离婚争议的主要情形之一,也是理论界、实务界意见相差极大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物权法》与《婚姻法》的关系,坚守婚姻伦理和公平观念,在保护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同时,必须照顾无房一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新婚姻法是在 198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其内容更加充实。在结婚、离婚、夫妻财产和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均有所完善 ,进一步保障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但是 ,对婚姻的概念和本质、婚约、同居权及婚内性暴力和“第三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未作相应规定 ,对上述问题的回避系新婚姻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