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孔子的人道主义,其特点是人道与仁道的合二而一,以“仁者爱人”和“仁者人也”的口号一以贯之;提倡忠恕之道,主张推已及人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解,推人及物以达到人与天(自然)的和解。因此,孔子的人道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世界人道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于此,我们称孔子为人道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①爱人;②修身;③仁者,人也。“爱人”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民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承认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新发展。“修身”是指对道德的遵从。“仁者,人也”,是人本  相似文献   

3.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基本的理论形态,经由孟、荀、《易》三环节发展而成的思想体系。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春秋大变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5.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性质,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8.
秦素红 《新高考》2008,(5):70-72
【考点梳理】 一、人与人的和谐 1.中国的民本思想 (1)孔子关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相似文献   

9.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对一人一事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非表示不同人对同一人、同一事,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其实,对一人一事,仁者见其“不仁”,智者见其“不智”,或更近于常理。更何况仁者之间、智者之间所见也不尽一致。问题在于,何为“智者”,何为“仁者”?按照孔子所代表的中国儒家价值观念,“智者”、“仁者”到底应当如何看人看己、对人对己?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在“科学、民主”的历史语境中,在“人的文学”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中贯穿着儒家传统的“仁者之道”,并通过仁者之道赋予传统儒家的身、家、国以时代内涵。实践着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日行常用对儒家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早期散文对“人的文学”关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用“自然”与“爱”两大母题来“内转”与“外推”,并以修身、养气。这种“内圣外王”的仁者“君子之道”,为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对“仁”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自然”和“爱”两大母题就成为朱自清早期散文的显性结构,而以崭新的“仁”一以贯之的深沉内涵则成为其早期散文的隐性结构。由此观之,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已然为仁者之文。  相似文献   

15.
论孔     
对于孔子,人们往往是怀有崇敬的态度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如此,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子。”“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孔夫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  相似文献   

16.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17.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8.
谈到孔子的“仁”,学者常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忠”;讲到行“仁”的方法,则曰“推己及人”。其说直接的、主要的根据是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与其学生子贡讨论“仁”时讲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管子之为仁,至孔子论而论定矣”,而日本江户时期的日尾荆山著《管仲非仁者辨》,对管仲所作所为是仁非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误以为孔子许管仲以仁”“谓孔子许管仲以仁,则非盲则聋”“余以为非仁者,持论固然”等独特的观点,意在让人们知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以功代过,从而避免“不问心术之邪正,直以功为仁”的错误思想,其思想与日本江户时期哲学家中认为管仲为大仁大义之派形成了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