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鹿事件"引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地震".它的标本意义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行业的问题,而是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如何有效均衡"德"与"利"、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渊源,社会责任内涵及层次的基础上,从企业社会责任视阈对"三鹿事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社会责任SAS000标准认证”体系是欧美地区少数发达国家兴起的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员工劳动保护、权益保障、守法状况和经营道德为主要评估内容的国际贸易壁垒。对企业来说,“社会责任SA8000标准认证”无疑会抬高欧美市场准人的门坎;削弱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目标二元化。对“两课”教学而言,“社会责任SA8000标准认证”所包含的人本主义和社会道德责任等基本思想,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已普遍形成共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才刚刚起步,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还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者的众多企业,更是需要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并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中国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迫切性方面展开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4.
惠州市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成为国际化潮流,通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采购活动传至我国,对我国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在对惠州市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企业社会治理机构建设、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现阶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氛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鹿事件”引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地震”。它的标本意义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行业的问题,而是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如何有效均衡“德”与“利”、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渊源,社会责任内涵及层次的基础上,从企业社会责任视阁对“三鹿事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是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政府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关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责任标准认证(SA8000)是规范企业道德行为的一个新标准,自1997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一方面要求企业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保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以免被拒于欧美市场之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从长远来看会增加企业的价值。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战略规划,将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接着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构造了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是学术界争议较多、分歧较大的研究课题,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中国热议的话题。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进行。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的功能,企业的功能决定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有企业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和特点,为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提供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在监管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自律也不可小视。应构建“政府一企业一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公民社会责任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水平,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创造政府工作人员社会责任知识宣讲课堂,营造健康安全的监管、生产、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