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 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现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作用,提出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工科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方案。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学平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前提,以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资源为支撑,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目标,按认知、专业训练和综合实践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来进行构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专门的政策支持、专业的机构管理和专项的资金资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传统以工科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套以构建"立体课程链"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设计思维为灵魂,以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导,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前提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作为新工科人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协调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教育要求,实现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设计符合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特点的问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强势工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数据,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育与教学、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个性与共性和教与学这八个方面对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效的影响程度。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个性与共性的关注对创新教育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教与学次之。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够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针对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综合实践平台在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依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设备、师资"等资源优势,为工科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并采用"打造平台文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付诸实施,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实践证明,建设综合实践平台是促进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时代工科专业需融合人文社科知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对现代工程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素质内涵的分析,将新形势下学生的工程素质分为专业知识、思想道德品质和基本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工科优势高校中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基于结果教育理论视角,从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设计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高校工程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新工科、创客教育、工程训练的共性和特性。发现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对工程训练教学进行改革,可充分发挥教学各要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兴趣、激发创新实践热情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开展创客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客化教学方式,构建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建立了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特别是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转为以项目为驱动,以课堂为阵地转为以练场为阵地。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工程训练,能明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系统训练后在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高等工科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机制是现代教育者的使命。高等工科院校应当在确立创新教育核心地位的基础上,为创新教育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创造学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以创新性实践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从而构建出一体化、立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可以根据此创新教育模式和自身条件,探索推进创新教育的方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方法引领下的高职工科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点介绍了该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创新理论和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以及实施多导师项目驱动教学的方式.同时,将TRIZ理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采用多导师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设计教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论述了高校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在其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 作者的《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分别从设计任务布置、课堂指导及设计考核三方面,介绍了在高校工科生课程设 计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及其教学创新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实习环节的探讨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学生的教学计划中缺乏包含从概念设计到获得最终成品的完整产品开发及加工训练的环节,这种状况妨碍了工科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了我校自2003开始实施的创新实习环节教学实践过程及经验,将创新实习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过五年的创新训练实践,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新意识是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意识及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也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通过论述创新意识的内涵、组成及其重要意义,结合创新意识培养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阐明了工程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婧  江毅  肖任贤 《考试周刊》2008,(1):208-209
目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各大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实践和创新教育刚刚兴起,各校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开展情况各异.笔者根据所在学院的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实践与创新教学的开展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从研究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入手,分析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并探讨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认为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主导地位,完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从乐学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拓展能力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工科专业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当前经济、科技、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应首先采取创新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建构大工程教育的实践观、整体观及发展观,构建开放式工程训练体系的创新型教育;最后开展终身教育和国际教育,以提高工科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对于工科学生应强调创新教育,应着重强调关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知识等。同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跨领域联合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