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渔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牛角尖”。有一次,私塾先生教学生读《孟子》,在解释“虽褐宽博”一词时说:“宋朝朱熹讲,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别的孩子听了,都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起来,唯有李渔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他觉得朱熹的注解不符合实际:贫贱人的衣服应短瘦一些,省些布料才是,为何又肥又大呢?  相似文献   

2.
贫民的衣服     
吴宏 《良师》2004,(19)
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作家。李渔出生在风光旖旎(yǐnǐ)的江南水乡———浙江兰溪。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牛角尖”。有一次,私塾先生教学生读《孟子》,在解释“虽褐(hè)宽博”一词时说:“宋朝朱熹(xī)讲,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别的孩子听了,都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起来,唯有李渔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他觉得朱熹的注解不对头:贫贱人的衣服应该瘦一些,省些布料才是,为何又肥又大呢?这个疑问,他藏在心中多年,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听说北方山区的穷苦百姓有穿褐衣的习惯,就长途跋涉(báshè),来到那里。一连走…  相似文献   

3.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失误阅读下列节选语段,回答1——13题。我们寻常——都知道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所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  相似文献   

4.
学会舍得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天地之志。”一个“舍”一个“得”,意味深长,有“舍”才有“得”,不“舍”何来“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中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分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天地之志。”这是著名的“舍得酒”在电视中的一段广告词。有人说,“舍”是一门哲学,“得”是一种本事。没有能力的人得不来,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如何进行正确的取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时却很难。  相似文献   

6.
论“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相似文献   

7.
李渔与袁枚都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两者的饮食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都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强调文明饮食、强调“自取自食”、反对铺张浪费;相异之处表现为:李渔更祟尚自然,袁枚则提出饮食要保持自身特色,反对落入俗套,总体而言,袁枚比李渔更讲究饮食,其饮食观也比李渔的更系统和完善。研究两人的饮食观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8.
茶贵清香文贵新。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卷一》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有创新”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出新呢?考试说明讲得很清楚: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李渔是清初最好的拟话本作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蒙初二人开拓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表现在: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沈新林教授是长期对文化巨人李渔进行全面研究,在李渔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的学者,学术界称之为“国内李渔研究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写同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就物理空间而言,窗可南小及大,南近及远,与人的视野和心胸的开放相契合;从心理空间而言,“窗”的清光与疏影造成柔和朦胧的美感,适合于吟咏。所以历代文人墨客对窗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李渔,字笠翁,兰溪县人,生于公元一六一一年。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明清之际大动荡中度过的。李渔自幼聪慧,能写诗歌小说,由于他不愿同当时的官吏同流合污,便流浪江湖,以后便定居杭州,筑室湖上,一面饮茶,一面写戏,悠然自得,并在亭柱上自书一联:“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题联述志  相似文献   

13.
肥仔小子     
生物课又一次“开张”了,不知什么时候肥仔又悄悄地和周公“约会”去了。生物老师正讲到高潮处,忽听得鼾声阵阵响起,连忙用他的“鹰眼”扫视教室,迅速、准确地锁定正在“冬眠”的肥仔,于是拿起“点将册”点起“将”来。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无声戏》与《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得以在清初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李渔借鉴市井的表达方式,又在小说中适度流露文人的情趣,使小说语言在整体上具有了“俗而不俗”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着眼,李渔的创作固然是推动了白话小说的“雅化”进程,但由于李渔具有有意模仿市井语言的倾向,李渔小说又显然表明在文学演进中并不存在绝对单向的“雅化”或“俗化”,二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5.
李渔把“以心为乐”作为他养生的美学观,这既是李渔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又是他修心养性的方法。“以心为乐”的养生美学观中,包含着中国文化中许多传统的哲学思想,李渔既延承着前人的思想,又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掺和其中,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轻轻翻开畅销书《虚掩的门》,一则小故事《富翁的大房檐》吸引了我:富翁为了给穷人遮挡风雪,好意将自家的房檐建得很宽很大,引来许多穷人在这里避风雪。有位老人不幸在房檐下冻死了,大家都骂富翁“不仁”。一场飓风来临,富翁家的大房檐被掀飞了,村里人都说“恶有恶报”。重修屋顶时,富翁只建了很小的房檐,把余钱捐给慈善机构,又盖了一间小房子,使无家可归的人得到暂时的庇护,这些人临走时纷纷打听建房的人是谁,于是,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17.
呆气     
我们寻常大概都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  相似文献   

18.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相似文献   

19.
小朋友送给大象一双鞋。 大象接过鞋子一瞅说: 我穿的鞋要又宽又大, 并且,一双不够,得四只!  相似文献   

20.
小说心理学是李渔首创的,小说心理学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是李渔小说的一大特点。李渔小说从作到读进行全面的艺术心理关照,这就便得他的小说不仅能满足作自身的创作目的和愿望,而且也满足了读的心理愿望,特别是李渔对读心理的三个“发现”,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带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李渔对小说心理不宾发现是他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李渔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